基于GIS的地热资源潜力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 论文所获资助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研究意义和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地热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2.1 国外地热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2 国内地热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2章 福建省地热背景及证据因子 | 第19-40页 |
| 2.1 福建省地热地质背景 | 第19-22页 |
| 2.1.1 构造与地质条件 | 第19-21页 |
| 2.1.2 燕山期侵入岩特征 | 第21-22页 |
| 2.2 福建省地热证据因子 | 第22-40页 |
| 2.2.1 地热点分布 | 第22-25页 |
| 2.2.2 证据因子原始数据 | 第25-40页 |
| 第3章 证据因子数据处理 | 第40-46页 |
| 3.1 古登堡—里克特b值图 | 第40-43页 |
| 3.2 到断裂距离图 | 第43页 |
| 3.3 到地堑距离图 | 第43-44页 |
| 3.4 到侵入岩距离图 | 第44-46页 |
| 第4章 福建省地热资源评价 | 第46-77页 |
| 4.1 证据因子空间关联性分析 | 第46-49页 |
| 4.2 加权信息量模型 | 第49-61页 |
| 4.2.1 加权信息量基本原理 | 第50-52页 |
| 4.2.2 地热资源潜力评价及分区 | 第52-61页 |
| 4.3 模糊逻辑模型 | 第61-71页 |
| 4.3.1 模糊逻辑基本原理 | 第61-64页 |
| 4.3.2 地热资源潜力评价及分区 | 第64-71页 |
| 4.4 地热评价模型对比 | 第71-77页 |
| 4.4.1 模型差异性评价 | 第72-73页 |
| 4.4.2 模型准确性评价 | 第73-75页 |
| 4.4.3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第75-77页 |
| 第5章 中国地热资源模型预测 | 第77-90页 |
| 5.1 证据因子数据及处理 | 第77-85页 |
| 5.1.1 地热点分布 | 第77-78页 |
| 5.1.2 古登堡—里克特b值图 | 第78-80页 |
| 5.1.3 到断裂距离图 | 第80-81页 |
| 5.1.4 到主地堑距离图 | 第81-83页 |
| 5.1.5 磁异常图 | 第83页 |
| 5.1.6 大地热流图 | 第83-84页 |
| 5.1.7 地温梯度图 | 第84-85页 |
| 5.2 加权信息量模型中国地热分区 | 第85-90页 |
| 5.2.1 证据因子权重计算 | 第85-86页 |
| 5.2.2 信息量计算 | 第86-88页 |
| 5.2.3 中国地热资源潜力分区 | 第88-9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0-92页 |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 6.2 建议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