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3-27页 |
1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13-16页 |
1.1 流行病学 | 第13页 |
1.2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3-16页 |
2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 | 第16-18页 |
2.1 激素替代疗法 | 第16-17页 |
2.2 其他疗法 | 第17-18页 |
3 中医对经断前后诸症的认识 | 第18-20页 |
3.1 病名 | 第18页 |
3.2 病因病机 | 第18-20页 |
4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 | 第20-27页 |
4.1 中药治疗 | 第20-22页 |
4.2 针灸治疗 | 第22-25页 |
4.3 中医情志治疗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38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1.1 研究资料 | 第27-28页 |
1.2 研究过程 | 第28-2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 疗效指标及其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1.5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1页 |
2 统计学处理 | 第3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1-38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31-32页 |
3.2 疗效评定 | 第32-36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8-43页 |
1 选穴依据 | 第38-39页 |
2 对照组设立的意义 | 第39-40页 |
3 MRS量表在评价围绝经期相关症状中的意义 | 第40页 |
4 电针对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治疗效应与治疗频次的关系 | 第40-41页 |
5 电针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综述 | 第5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 第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