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应对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10-12页 |
(一)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日益增多 | 第10页 |
(二)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影响大 | 第10-11页 |
(三) 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应对的专门研究不足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 我国学者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 突发事件 | 第17-18页 |
(二) 个体性突发事件 | 第18-19页 |
(三) 高校学生 | 第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应对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一、人为因素理论 | 第20-21页 |
二、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 | 第21页 |
三、多因素理论 | 第21-22页 |
四、系统安全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五、危机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处理的典型案例描述 | 第25-31页 |
一、河北大学"校园车祸"事件处理描述 | 第25-27页 |
二、马加爵事件处理描述 | 第27-29页 |
三、某学院一男生失踪事件处理描述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的表现与原因探讨 | 第31-36页 |
一、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的表现 | 第31-34页 |
(一) 大学生被伤害事件 | 第31-32页 |
(二) 大学生行凶事件 | 第32-33页 |
(三) 大学生失踪事件 | 第33-34页 |
二、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 | 第34-36页 |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激发事件的产生 | 第34页 |
(二) 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成为事件的诱发因素 | 第34-35页 |
(三) 家庭缺少关爱与交流是不可忽视的事件原因 | 第35页 |
(四) 学生自身因素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 第35-36页 |
第五章 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预防 | 第36-42页 |
一、开展应急知识教育 | 第36-38页 |
(一) 加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 | 第36-37页 |
(二) 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 第37-38页 |
二、创设安全校园环境 | 第38-39页 |
(一) 建立安全制度 | 第38页 |
(二) 强化内部管理 | 第38-39页 |
(三) 实施校园安全监督 | 第39页 |
三、建立预防机制 | 第39-40页 |
(一)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 第39-40页 |
(二) 建立三级监控机制 | 第40页 |
(三) 建立学生电子记录档案 | 第40页 |
(四) 建立完善硬件机制 | 第40页 |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 第40-42页 |
(一)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 第40-41页 |
(二) 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 第41-42页 |
第六章 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 第42-48页 |
一、优化信息系统 | 第42-44页 |
(一) 信息系统的构成 | 第42-43页 |
(二) 信息的收集 | 第43页 |
(三) 信息的处理 | 第43-44页 |
二、强化决策系统 | 第44-45页 |
(一) 界定事件 | 第44页 |
(二) 制定目标 | 第44-45页 |
(三) 拟定方案 | 第45页 |
(四) 评选方案 | 第45页 |
三、完善保障系统 | 第45-46页 |
(一) 做好信息保障工作 | 第45-46页 |
(二) 应急管理人员实施分类管理 | 第46页 |
(三) 应急物资保障 | 第46页 |
四、做好宣传系统 | 第46-48页 |
第七章 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 | 第48-54页 |
一、评估事件 | 第48-50页 |
(一) 事件分析和评价 | 第48-50页 |
(二) 总结经验和教训 | 第50页 |
二、事后预防 | 第50-52页 |
(一) 制定恢复学校秩序的实施方案 | 第51页 |
(二) 对重点部位要重点做好恢复工作 | 第51页 |
(三) 做好关键人员的工作 | 第51-52页 |
三、重建高校形象 | 第52-54页 |
(一) 危机公关的认识 | 第52页 |
(二) 坚持危机公关中的透明性 | 第52-53页 |
(三) 危机公关的有效性 | 第53页 |
(四) 做好内外沟通工作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