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生物传感器、医学传感器论文

基于电化学传感与液质联用技术的生物活性物质体内分析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1页
    1.1 生物活性物质第13-15页
    1.2 电化学传感器第15-19页
        1.2.1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第16-19页
            1.2.1.1 电化学酶传感器第18-19页
    1.3 碳泡沫材料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第19-21页
        1.3.1 碳泡沫材料的简介第19-20页
        1.3.2 碳泡沫材料在电化学中的应用第20-21页
    1.4 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1-24页
        1.4.1 生物质多孔碳材料的简介第21-23页
        1.4.2 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在电化学中的应用第23-24页
    1.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4-26页
        1.5.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简介第24-25页
        1.5.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5-26页
    1.6 电化学传感展望第26页
    1.7 色谱分析法简介第26-30页
        1.7.1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7-28页
        1.7.2 超高效液相色谱第28-30页
    1.8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第30-39页
        1.8.1 UPLC-Q-TOF-MS与UPLC-TOF-MS~E第37-38页
        1.8.2 RRLC-MS/MS第38-39页
    1.9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9-41页
第二章 基于含氮弹性碳泡沫材料的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平台的构筑第41-56页
    2.1 引言第41-42页
    2.2 实验部分第42-44页
        2.2.1 试剂第42页
        2.2.2 GOD/NECF一体电极的制备第42-44页
        2.2.3 实验仪器第4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4-52页
        2.3.1 NECF材料与GOD/NECFE的表征第44-46页
        2.3.2 GOD/GCE、GOD/CPE和GOD/NECFE对葡萄糖检测的电化学响应第46-47页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7-49页
        2.3.4 GOD/NECFE对葡萄糖的检测性能研究第49-50页
        2.3.5 所制备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第50-52页
        2.3.6 所制备传感器对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第52页
    2.4 结论第52-56页
第三章 基于球形MOF-5 /三维多孔碳复合材料的抗坏血酸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第56-70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实验部分第57-60页
        3.2.1 试剂第57页
        3.2.2 MOF-5/3D-KS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7-58页
        3.2.3 MOF-5/3D-KSC一体电极的制备第58-59页
        3.2.4 实验仪器第59-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3.3.1 MOF-5/3D-KSC的表征第60-61页
        3.3.2 MOF-5/3D-KSC一体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第61-63页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63-65页
        3.3.4 MOF-5/3D-KSC一体电极对AA的时间-电流曲线第65页
        3.3.5 修饰电极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第65-66页
        3.3.6 实际样品中AA的检测第66-67页
    3.4 结论第67-70页
第四章 设计和制备基于含氮多孔碳材料的开路电位型生物传感器用于小鼠组织和大鼠活体葡萄糖检测第70-87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74页
        4.2.1 试剂、材料和实验动物第71页
        4.2.2 毛细管填充KSC的微电极(KSCME)制备第71-72页
        4.2.3 GOD/KSCME修饰电极的制备第72页
        4.2.4 仪器设备第72-73页
        4.2.5 离体检测试验第73页
        4.2.6 活体检测试验第73-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84页
        4.3.1 KSC、KSC糊和GOD/KSCMEs的表征第74-76页
        4.3.2 OCPS检测葡萄糖的机制推导第76-79页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79-80页
        4.3.4 OCPS的分析性能第80-81页
        4.3.5 小鼠组织匀浆液中葡萄糖的离体检测第81-83页
        4.3.6 大鼠皮下组织液葡萄糖水平的活体在线监测第83-84页
    4.4 结论第84-87页
第五章 UPLC-QTOF-MS~E分析克咳胶囊的活性物质与其在血--脑屏障间的移行第87-107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实验部分第88-90页
        5.2.1 仪器与实验材料第88页
        5.2.2 实验方法第88-90页
            5.2.2.1 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第88页
            5.2.2.2 动物实验取材第88-89页
            5.2.2.3 生物样品处理第89页
            5.2.2.4 色谱条件第89页
            5.2.2.5 质谱条件第89页
            5.2.2.6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89-9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0-107页
        5.3.1 克咳胶囊典型色谱图第90页
        5.3.2 克咳胶囊中主要活性物质的质谱解析第90-97页
        5.3.3 克咳胶囊活性物质的分析结果第97-102页
        5.3.4 克咳胶囊吸收入血与入脑物质的分析结果第102-107页
第六章 RRLC–MS/MS法对克咳胶囊3种典型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与脑组织分布研究第107-125页
    6.1 引言第107-109页
    6.2 RRLC–MS/MS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第109-120页
        6.2.1 实验材料第109-110页
        6.2.2 实验方法第110-113页
            6.2.2.1 溶液的配制第110页
            6.2.2.1 液相条件第110页
            6.2.2.2 质谱条件第110-111页
            6.2.2.3 生物样品处理第111-112页
            6.2.2.4 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与内标的筛选第112-113页
            6.2.2.5 方法确证过程第113页
        6.2.3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确证第113-120页
    6.3 克咳胶囊3种典型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与脑组织分布研究第120-124页
        6.3.1 实验材料第120页
            6.3.1.1 药品、动物第120页
        6.3.2 实验方法第120页
            6.3.2.1 灌胃溶液的配制第120页
            6.3.2.2 大鼠给药与生物样品采集第120页
        6.3.3 实际样品测定,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120-121页
        6.3.4 药动学研究结果第121-122页
        6.3.5 脑组织分布研究结果第122-124页
    6.4 结论第124-125页
结论与展望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155-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年龄阶段家兔跟腱经皮切断愈合后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研究
下一篇:UGT酶与外排转运蛋白在田蓟苷与刺槐素的肠道循环处置中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