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一、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 第10-16页 |
(一)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 第11-12页 |
1.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第11页 |
2.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 第11-12页 |
(二)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 | 第12-13页 |
1.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 | 第13页 |
2.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13页 |
(三)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3-16页 |
1.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竞争 | 第13-15页 |
2. 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拓展了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 | 第15-16页 |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 第16-21页 |
(一)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 第16页 |
(二)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三)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第17-19页 |
1. 健全的人格 | 第17页 |
2. 高效的学习能力 | 第17-18页 |
3. 卓越的创新能力 | 第18页 |
4. 全面的实践能力 | 第18-19页 |
5. 健康的身心素质 | 第19页 |
(四)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 第19-21页 |
1. 竞争优势的持久性 | 第19页 |
2. 能力的综合性 | 第19-20页 |
3. 能力素质的独特性 | 第20页 |
4. 实现过程的可持续性 | 第20-21页 |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一) 当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 第21-23页 |
1.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欠缺 | 第21页 |
2. 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较薄弱 | 第21-22页 |
3. 大学生创新能力未充分激发 | 第22页 |
4. 大学生学习能力较不足 | 第22-23页 |
5. 大学生人格有待健全 | 第23页 |
(二) 当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1. 当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学校原因 | 第23-24页 |
2. 当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乏的个体原因 | 第24-26页 |
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 第26-33页 |
(一)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培养大学生竞争力的途径 | 第26-29页 |
1. 要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 第26页 |
2. 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 第26-27页 |
3. 改革大学课程和教育方法 | 第27-28页 |
4. 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机会 | 第28页 |
5.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 第28页 |
6. 鼓励学生创业 | 第28-29页 |
(二) 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 第29-31页 |
1. 正确认识自我 | 第29页 |
2. 培养综合能力 | 第29-30页 |
3. 增强人格魅力 | 第30-31页 |
4. 注重个性化发展 | 第31页 |
5. 加强实习锻炼 | 第31页 |
(三)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 第31-33页 |
1. 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各自育人平台优势 | 第31-32页 |
2. 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对接 | 第32-33页 |
结束语 | 第33-34页 |
注释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