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开缝耗能组合墙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强化手段改善剪力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带竖缝剪力墙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耗能剪力墙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4 地震易损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开缝耗能组合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分析第24-56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钢管混凝土剪力墙试验模拟与分析第24-31页
        2.2.1 试验简介第24-26页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6-29页
        2.2.3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分析对比第29-31页
    2.3 开缝耗能组合墙构件的抗震性能研究第31-45页
        2.3.1 剪力墙竖缝设置数量的研究第31-33页
        2.3.2 剪力墙边缘构件形式的研究第33-37页
        2.3.3 金属耗能器关于构造与安装数量的研究第37-43页
        2.3.4 开缝耗能组合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对比研究第43-45页
    2.4 开缝耗能组合墙构件的参数化分析第45-53页
        2.4.1 轴压比第45-48页
        2.4.2 钢管混凝土暗柱含钢率第48-51页
        2.4.3 钢管强度等级第51-53页
    2.5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三章 开缝耗能组合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第56-94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超高层建筑结构概况第56-58页
    3.3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第58-66页
        3.3.1 结构模型的PKPM建模第58页
        3.3.2 整体结构Perform-3D模型概述第58-62页
        3.3.3 整体结构Marc模型概述第62-63页
        3.3.4 模型的校核与验证第63-66页
    3.4 开缝耗能组合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第66-84页
        3.4.1 开缝耗能组合墙布置方案第66页
        3.4.2 地震动的选取第66-68页
        3.4.3 结构整体响应对比分析第68-72页
        3.4.4 核心筒材料损伤对比分析第72-78页
        3.4.5 地震动能量耗散对比分析第78-84页
    3.5 开缝数量对开缝耗能组合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84-92页
        3.5.1 结构顶点位移对比分析第86页
        3.5.2 结构基底剪力对比分析第86-87页
        3.5.3 结构层间位移角对比第87-88页
        3.5.4 剪力墙损伤机制对比分析第88-89页
        3.5.5 地震动能量对比分析第89-92页
    3.6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四章 新型开缝耗能组合墙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94-125页
    4.1 引言第94页
    4.2 地震易损性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步骤第94-96页
        4.2.1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第94-95页
        4.2.2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步骤第95-96页
    4.3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第96-99页
    4.4 地震动强度参数IM的敏感性分析第99-112页
        4.4.1 评估指标第100-101页
        4.4.2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第101-103页
        4.4.3 地震动强度参数指标选取第103-109页
        4.4.4 地震动强度参数综合评估第109-112页
    4.5 地震易损性分析第112-116页
        4.5.1 以PGV为地震动强度参数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112-114页
        4.5.2 以PGA为地震动强度参数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114-116页
    4.6 开缝耗能组合墙参数对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影响第116-123页
        4.6.1 钢管屈服强度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第117-119页
        4.6.2 耗能器屈服强度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第119-121页
        4.6.3 墙体开缝数量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第121-123页
    4.7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25-128页
    5.1 总结第125-126页
    5.2 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玻璃模数与矿渣掺量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影响
下一篇:大跨弦支穹顶环索预应力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