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1. 前言 | 第13-20页 |
·植物的性状与植物功能性状 | 第13-14页 |
·主要叶性状的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14-15页 |
·植物性状与环境关系 | 第15-18页 |
·植物性状与气候的关系 | 第16页 |
·植物性状与海拔的关系 | 第16-17页 |
·植物性状与光照之间的关系 | 第17页 |
·植物性状与微地形的关系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2.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1页 |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气候 | 第21页 |
·植被概况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样方设置 | 第21-22页 |
·环境因子的测定 | 第22页 |
·性状的测定 | 第22页 |
·土壤指标测定 | 第22-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55页 |
·主要草本群落调查结果 | 第24-25页 |
·土壤因子在微地形单元上的差异性 | 第25-33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所有群落中土壤因子差异性分析 | 第25-26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白顶早熟禾群落中土壤因子差异性 | 第26-28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荩草群落中土壤因子差异性 | 第28-29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小果菝葜群落中土壤因子差异性 | 第29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络石群落中土壤因子差异性 | 第29-31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长冬草群落中土壤因子差异性 | 第31-32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野菊群落中土壤因子差异性 | 第32-33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青绿苔草群落中土壤因子差异性 | 第33页 |
·草本植物与藤本植物在微地形上的分布格局与性状 | 第33-37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植物性状差异性分析 | 第37-43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所有植物性状差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白顶早熟禾性状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荩草性状的变化 | 第39-40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小果菝葜性状的变化 | 第40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络石性状的变化 | 第40-41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长冬草性状的变化 | 第41-42页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野菊性状的变化 | 第42-43页 |
·植物性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 第43-51页 |
·所有植物性状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 | 第43-46页 |
·白顶早熟禾性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荩草性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47页 |
·小果菝葜性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47-48页 |
·络石性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48页 |
·长冬草性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48-49页 |
·野菊性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49-50页 |
·青绿苔草性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50页 |
·植物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统计结果 | 第50-51页 |
·植物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5页 |
·所有植物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51页 |
·主要优势物种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51-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黄藏峪地区土壤因子在微地形单元上的变化趋势原因分析讨论 | 第55页 |
·植物性状与微地形单元上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5-56页 |
·植物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讨论 | 第56-5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附录1 群落调查记录的草本植物与藤本植物名录 | 第60页 |
附录2 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