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临沂市城区电动三轮车发展和管理现状 | 第21-28页 |
2.1 电动三轮车发展现状 | 第21-26页 |
2.1.1 国内电动三轮车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2.1.2 临沂市城区电动三轮车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2.2 临沂市城区电动三轮车管理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第3章 电动三轮车管理法律法规研究 | 第28-34页 |
3.1 电动三轮车的法律法规界定 | 第28-30页 |
3.1.1 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有关界定 | 第28页 |
3.1.2 《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 | 第28-29页 |
3.1.3 公安部《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的有关界定 | 第29页 |
3.1.4 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有关界定 | 第29-30页 |
3.2 电动三轮车的通行规定 | 第30-31页 |
3.3 电动三轮车事故处理的规定 | 第31-32页 |
3.3.1 电动三轮车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 第31页 |
3.3.2 电动三轮车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 第31-32页 |
3.4 电动三轮车非法载客营运的法律规定 | 第32-33页 |
3.5 电动三轮车生产、销售环节的法律规定 | 第33-34页 |
第4章 国内和国外电动三轮车管理现状 | 第34-40页 |
4.1 国内电动三轮车管理 | 第34-37页 |
4.1.1 北京市采取"疏堵结合"的分类管理政策 | 第34-35页 |
4.1.2 天津市"置换回购"、"安置救助"政策双管齐下 | 第35-36页 |
4.1.3 赣州市关口前移注重稳控工作 | 第36页 |
4.1.4 山东省部分城市管理举措 | 第36-37页 |
4.2 国外电动三轮车管理 | 第37-40页 |
4.2.1 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措施 | 第37-38页 |
4.2.2 部分发达国家的管理措施 | 第38-40页 |
第5章 临沂市城区电动三轮车管理困境分析 | 第40-47页 |
5.1 电动三轮车定性模糊,管理标准不统一,规范执法难度大 | 第40-41页 |
5.2 驾驶人安全意识淡薄,违法行为多发,影响交通秩序 | 第41-42页 |
5.3 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问题突出,综合治理效果不理想 | 第42-43页 |
5.4 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市民出行替代交通工具不足 | 第43-45页 |
5.5 部门协作不到位,行业规范制度不健全,管理合力尚未形成 | 第45-46页 |
5.6 强制保险缺位,事故赔偿落实困难,损害当事人正当权益 | 第46-47页 |
第6章 临沂城区电动三轮车规范管理的途径 | 第47-60页 |
6.1 严格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综合管理机制 | 第47-49页 |
6.1.1 严格依法行政 | 第47-48页 |
6.1.2 科学民主决策 | 第48页 |
6.1.3 建立健全综合管理责任机制 | 第48-49页 |
6.2 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源头监管,严格电动三轮车市场准入 | 第49-50页 |
6.2.1 全面调查摸底 | 第49页 |
6.2.2 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 | 第49-50页 |
6.2.3 加强生产、销售环节监管 | 第50页 |
6.3 实行分类管理,发放专用牌照,纳入规范化运行 | 第50-51页 |
6.3.1 实施分类审核 | 第50-51页 |
6.3.2 统一发放专用牌照 | 第51页 |
6.3.3 过渡期运行 | 第51页 |
6.4 违法常态治理,压降电动三轮车交通隐患和事故风险 | 第51-53页 |
6.4.1 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 | 第51-52页 |
6.4.2 严格执法与规范执法有机结合 | 第52页 |
6.4.3 发挥科技执法优势 | 第52-53页 |
6.5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思路,落实民生保障措施 | 第53-54页 |
6.5.1 落实社会救助和就业创业帮助政策 | 第53页 |
6.5.2 全面开展车辆回购和以旧换新 | 第53页 |
6.5.3 保障和服务城市民生发展 | 第53-54页 |
6.5.4 创新电动三轮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 第54页 |
6.6 推行公交优先,大力构建发展现代高效公共交通体系 | 第54-57页 |
6.6.1 科学制定公共交通发展政策 | 第55页 |
6.6.2 建立公交优先发展机制 | 第55-56页 |
6.6.3 推进公交信息化建设应用 | 第56页 |
6.6.4 优化公交票制票价体系 | 第56-57页 |
6.7 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发展绿色环保的替代交通方式 | 第57-60页 |
6.7.1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 | 第57-58页 |
6.7.2 打造绿色环保的慢行交通系统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