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角色差异对男性服刑人员道德自我调节负反馈机制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3页
    1.1 服刑人员道德自我调节研究概况第11-29页
        1.1.1 服刑人员界定第11-12页
        1.1.2 道德自我与道德自我调节机制第12-14页
        1.1.3 道德自我调节负反馈机制第14-23页
        1.1.4 角色差异与道德判断第23-27页
        1.1.5 服刑人员道德自我调节的相关研究第27-29页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第29-31页
        1.2.1 问题提出第29-30页
        1.2.2 研究思路第30-31页
    1.3 研究意义第31-33页
        1.3.1 理论意义第31页
        1.3.2 实践意义第31-33页
第二章 研究一 道德自我调节负反馈机制对服刑人员亲社会和违规行为倾向的影响第33-41页
    2.1 前言第33-34页
    2.2 实验设计第34-38页
        2.2.1 被试第34页
        2.2.2 实验设计第34-35页
        2.2.3 实验材料第35-37页
        2.2.4 实验程序第37-38页
    2.3 结果第38-39页
        2.3.1 亲社会行为任务分析第38页
        2.3.2 违规行为任务分析第38-39页
    2.4 讨论第39-40页
        2.4.1 道德自我调节负反馈机制对两类人群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第39页
        2.4.2 道德自我调节负反馈机制对两类人群违规行为倾向的影响第39-40页
    2.5 结论第40-41页
第三章 研究二 自我-他人差异对服刑人员道德自我调节负反馈机制的影响第41-51页
    3.1 前言第41-42页
    3.2 实验方法第42-44页
        3.2.1 被试第42-43页
        3.2.2 实验设计第43页
        3.2.3 实验材料第43-44页
    3.3 结果第44-47页
        3.3.1 亲社会行为任务分析第44-45页
        3.3.2 违规行为任务分析第45-47页
    3.4 讨论第47-49页
        3.4.1 在亲社会行为任务上,角色差异对服刑人员道德调节负反馈机制的影响第47-48页
        3.4.2 在违规行为任务上,角色差异对服刑人员道德调节负反馈机制的影响第48-49页
    3.5 结论第49-51页
第四章 研究三 为他人决策时的不同决策立场对服刑人员道德自我调节负反馈机制的影响第51-59页
    4.1 前言第51-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2.1 被试第52页
        4.2.2 实验设计第52页
        4.2.3 实验材料第52-53页
        4.2.4 实验程序第53页
    4.3 结果第53-57页
        4.3.1 亲社会行为任务第53-55页
        4.3.2 违规行为任务第55-57页
    4.4 讨论第57-58页
        4.4.1 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在服刑人员从不同立场为他人做亲社会行为决策时的体现第57页
        4.4.2 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在服刑人员从不同立场为他人做违规行为决策时的体现第57-58页
    4.5 结论第58-59页
第五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第59-63页
    5.1 总讨论第59-61页
    5.2 总结论第61-63页
第六章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63-65页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63页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9页
附录1 不同道德自我知觉条件启动材料示例第79-83页
附录2 道德任务材料示例第83-8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5-87页
致谢第87-89页
个人简历第89-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人际敏感性及其与解释偏向的关系
下一篇:社会奖赏预期对大学生职业选择风险偏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