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二)访谈法 | 第14-15页 |
(三)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四)统计分析法 | 第15页 |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五、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7-19页 |
(一)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公共服务及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公共服务及服务模式 | 第19-20页 |
一、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19页 |
二、公共服务的内容 | 第19-20页 |
三、公共服务的模式 | 第20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综合服务及服务模式 | 第20-22页 |
一、青少年综合服务 | 第20-21页 |
二、青少年综合服务的内容 | 第21页 |
三、青少年综合服务的模式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综合服务必要性分析 | 第22-25页 |
一、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 | 第22-23页 |
二、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 第23页 |
三、共青团组织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昆明市青少年综合服务模式构建 | 第25-39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 第25-26页 |
一、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概要 | 第25页 |
二、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内容 | 第25-26页 |
三、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主体 | 第26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及机理分析 | 第26-29页 |
一、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的现实意义 | 第27页 |
二、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运行机理 | 第27-29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综合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 第29-39页 |
一、青少年自我的认可度较高 | 第31页 |
二、青少年有更高的社会参与要求 | 第31-32页 |
三、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相互理解程度不够 | 第32-33页 |
四、青少年学业压力大导致学业需求强烈 | 第33-34页 |
五、青少年人际交往需求比较明显 | 第34-35页 |
六、青少年恋爱认知程度偏高 | 第35页 |
七、青少年网络需求强烈 | 第35-36页 |
八、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 | 第36-37页 |
九、青少年偏好身体锻炼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昆明市青少年综合服务模式运行的现状 | 第39-57页 |
第一节 已经形成以共青团为主导的多主体服务 | 第39-41页 |
一、共青团的组织引导作用 | 第39页 |
二、组建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 | 第39-40页 |
三、组建专家服务队伍 | 第40-41页 |
四、形成了学校及家长的沟通机制 | 第41页 |
第二节 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内容 | 第41-43页 |
一、心理疏导 | 第41-42页 |
二、法律服务 | 第42页 |
三、困难帮扶 | 第42页 |
四、成长指导 | 第42页 |
五、应急救助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形成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服务方法 | 第43-48页 |
一、昆明市社会工作机构现状 | 第43-44页 |
二、昆明市社会工作服务现状 | 第44-45页 |
三、青少年及家长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情况分析 | 第45-47页 |
四、大学青年志愿者社团现状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培育孵化有针对性的工作项目 | 第48-55页 |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直通车项目 | 第48-50页 |
二、蓝丝带行动项目 | 第50-52页 |
三、快乐童行项目 | 第52-55页 |
第五节 相关的制度建设 | 第55-57页 |
一、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制度 | 第55页 |
二、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 第55-56页 |
三、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昆明市青少年综合服务模式运行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7-62页 |
第一节 昆明市青少年综合服务模式运行中存在问题 | 第57-59页 |
一、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和服务的政策支持不够 | 第57页 |
二、平台运转资金不足,服务青少年需求的特色项目不多 | 第57-58页 |
三、专职工作人员短缺,青少年综合服务的专业指导不足 | 第58页 |
四、平台服务面小,不能满足青少年更多的参与要求 | 第58页 |
五、平台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昆明市青少年综合服务模式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9-62页 |
一、政策制度上不健全 | 第59页 |
二、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制度 | 第59-60页 |
三、昆明市专业社工人员少 | 第60-61页 |
四、平台各方资源有限导致服务能力有限 | 第61页 |
五、缺乏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昆明市青少年综合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62-71页 |
第一节 争取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 第62-64页 |
一、加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 | 第62-63页 |
二、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对接 | 第63页 |
三、完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网络建设 | 第63页 |
四、有效整合资源加强阵地建设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建立形式多样的资金保障机制 | 第64-65页 |
一、争取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 第64-65页 |
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 第65页 |
三、引入慈善资金投入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 第65页 |
第三节 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 | 第65-67页 |
一、加强对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 | 第65-66页 |
二、保障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 第66页 |
三、建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 | 第66-67页 |
四、建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 第67页 |
第四节 构建多方参与的工作平台 | 第67-69页 |
一、搭建学校、家庭和综合服务平台相衔接的机制 | 第67-68页 |
二、搭建多方联系信息平台 | 第68-69页 |
第五节 完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管理制度 | 第69-71页 |
一、制定统一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管理机制 | 第69页 |
二、建立日常监管制度 | 第69页 |
三、完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 第69-70页 |
四、构建统一运转保障机制 | 第70-71页 |
结束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