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1.0 引言 | 第9页 |
1.1 布鲁氏菌和布鲁氏菌病概述 | 第9-10页 |
1.1.1 布鲁氏菌病发展史 | 第9-10页 |
1.1.2 布鲁氏菌及其抗原毒性 | 第10页 |
1.2 墨烯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10-13页 |
1.2.1 石墨烯的结构特点 | 第12页 |
1.2.2 石墨烯的性质特点 | 第12-13页 |
1.3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 第13-17页 |
1.3.1 功能化石墨烯高性能材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2 功能化石墨烯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 第16-17页 |
1.4 壳聚糖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17-18页 |
1.4.1 壳聚糖简介 | 第17-18页 |
1.4.2 壳聚糖的吸附与免疫作用 | 第18页 |
1.5 传感器概述 | 第18-21页 |
1.5.1 生物传感器的概述 | 第19-20页 |
1.5.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第20页 |
1.5.3 免疫传感器的原理 | 第20-21页 |
1.6 抗原抗体反应 | 第21-23页 |
1.6.1 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力 | 第21页 |
1.6.2 抗原抗体反应中两种力的作用 | 第21-22页 |
1.6.3 抗原抗体反应的两种胶体 | 第22页 |
1.6.4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 第22-23页 |
1.7 免疫传感器中修饰物的绑定方法 | 第23-24页 |
1.8 国内外布病检测研究现状及立题背景 | 第24页 |
1.9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金电极预处理比较 | 第26-32页 |
2.0 引言 | 第26页 |
2.1 试验部分 | 第26-27页 |
2.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6-27页 |
2.1.3 溶液配制 | 第2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CV法布鲁氏菌抗原检测的免疫传感器研究 | 第32-42页 |
3.0 引言 | 第32-33页 |
3.1 试验部分 | 第33-35页 |
3.1.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33页 |
3.1.3 溶液的配制及抗原、抗体的准备 | 第33页 |
3.1.4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 第33-34页 |
3.1.5 金电极的预处理 | 第34页 |
3.1.6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GO-CS)复合导电膜的制备 | 第34页 |
3.1.7 电化学免疫电极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3.2.1 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 第35-37页 |
3.2.2 免疫电极的测试 | 第37页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3.3.1 GO-CS导电膜对电极峰电流的影响 | 第37页 |
3.3.2 电极与扫速的关系 | 第37-38页 |
3.3.3 试验条件的选择 | 第38-39页 |
3.3.4 免疫传感器对布鲁氏菌抗原浓度的响应 | 第39-40页 |
3.4 重复性、稳定性试验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电位阶跃技术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 第42-49页 |
4.0 引言 | 第42页 |
4.1 试验部分 | 第4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2-45页 |
4.2.1 DPV的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4.2.2 SWV的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4.2.3 两种免疫电极的测试 | 第45页 |
4.3 免疫传感器对布鲁氏菌抗原浓度的响应 | 第45-48页 |
4.3.1 不同抗原浓度梯度修饰过程中的DPV分析 | 第45-46页 |
4.3.2 不同抗原浓度梯度修饰过程中的SWV分析 | 第46-48页 |
4.4 重复性、稳定性试验 | 第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交流阻抗谱技术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 第49-56页 |
5.0 引言 | 第49页 |
5.1 EIS的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5.2 试验部分 | 第50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5.3.1 免疫电极的检测 | 第50页 |
5.3.2 转移阻抗的概念 | 第50-51页 |
5.4 免疫电极的测试 | 第51-55页 |
5.4.1 电极制备及其测试过程中的一系列响应表征 | 第52-53页 |
5.4.2 免疫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 第53-55页 |
5.5 重复性、稳定性试验 | 第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6.0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1 创新点 | 第57页 |
6.2 讨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Abstract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