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识别的正字法加工方式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页 |
·汉字识别的理论模型 | 第13-19页 |
·经成分识别模型 | 第14页 |
·联结主义模型 | 第14-15页 |
·多层次交互激活模型 | 第15页 |
·合体汉字识别模型 | 第15-16页 |
·成分与整字平行加工假说 | 第16-17页 |
·关键特征验证模型 | 第17-19页 |
·汉字识别的加工单元和过程 | 第19-24页 |
·汉字识别的基本加工单元 | 第19-23页 |
·汉字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 | 第23-24页 |
·正字法加工研究概述 | 第24-32页 |
·汉字字形的特点 | 第24-26页 |
·正字法加工的基本要素 | 第26-28页 |
·正字法意识及其发展 | 第28-32页 |
3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 | 第32-3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32页 |
·研究构想 | 第32-34页 |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34-35页 |
4 实验研究 | 第35-52页 |
·实验一:字频对汉字正字法加工方式的影响 | 第35-40页 |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实验二:部件频率汉字正字法加工方式的影响 | 第40-45页 |
·实验目的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实验三:词汇水平下汉字的正字法加工方式 | 第45-52页 |
·实验目的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5 总讨论 | 第52-58页 |
·字频对汉字正字法加工的影响 | 第52页 |
·汉字类型对汉字正字法加工的影响 | 第52-53页 |
·汉字早期字形识别的正字法加工方式 | 第53-56页 |
·部件数效应与正字法加工方式 | 第53-54页 |
·字频、部件频率效应与正字法加工方式 | 第54页 |
·词透明度与正字法加工方式 | 第54页 |
·正字法加工的层次线索模型 | 第54-56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6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附录1: 实验一字表(真字部分) | 第64页 |
附录2: 实验二字表(真字部分) | 第64-65页 |
附录3: 词语透明度调查问卷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