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

石灰处理软土路基深度对土基回弹模量影响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3-1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天津市软土土质特性及交通状况调查第16-26页
   ·天津市软土层分布规律及其地质特征第16-20页
     ·天津市软土地基成因第16页
     ·天津市软土分布规律第16-17页
     ·天津市软土层地质特征第17-20页
   ·天津地区软土路基常见处理设计第20-21页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设计调查第20页
     ·临港工业区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设计调查第20-21页
     ·滨海旅游区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设计调查第21页
     ·天津市城区部分石灰土处理软土路基工程实例第21页
   ·天津市城区道路交通轴载状况调查第21-24页
     ·天津市城区道路交通量调查第22-23页
     ·天津市城区交通轴载调查第23-24页
   ·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石灰处理软土路用性能研究第26-56页
   ·原材料性能第26-27页
     ·石灰第26页
     ·土样第26-27页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第27页
   ·试验方案设计第27页
   ·试验方法第27-28页
   ·粘性土试验结果及分析第28-42页
     ·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第28页
     ·无侧限抗压强度第28-33页
     ·抗压回弹模量第33-36页
     ·加州承载比试验第36-38页
     ·劈裂试验第38-42页
   ·砂性土试验结果分析第42-54页
     ·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第42页
     ·无侧限抗压强度第42-46页
     ·抗压回弹模量第46-49页
     ·加州承载比试验第49-51页
     ·劈裂试验第51-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石灰处理软土路基深度对土基回弹模量影响第56-79页
   ·路基顶当量回弹模量计算公式的拟合第56-62页
     ·Kenpave软件介绍说明第56页
     ·现行规范换算方法缺陷第56-57页
     ·弯沉计算第57-59页
     ·拟合当量回弹模量公式第59-61页
     ·当量回弹模量公式的比较与验证第61-62页
   ·石灰处理软土路基深度对土基回弹模量的影响第62-67页
   ·土质特性对石灰处理软土处理深度的影响第67-72页
   ·石灰处理软土路基合理深度的确定第72-77页
     ·快速路石灰土合理处理深度第72-74页
     ·主干路石灰土合理处理深度第74-75页
     ·次干路石灰土合理处理深度第75-76页
     ·支路石灰土合理处理深度第76-77页
   ·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石灰处理软土路基方案优化第79-97页
   ·不同石灰处理软土路基方式的工程费用计算第79-85页
     ·快速路石灰土路基工程费用计算第80-82页
     ·主干路石灰土路基工程费用计算第82-83页
     ·次干路石灰土路基工程费用计算第83页
     ·支路石灰土路基工程费用计算第83-85页
   ·不同石灰处理软土路基方式的使用寿命计算第85-92页
     ·国外沥青路面使用寿命设计方法调查第85-86页
     ·不同等级城市道路的典型路面结构第86-88页
     ·不同处理方式下路面结构使用寿命计算第88-92页
   ·响应面分析第92-96页
     ·响应面优化法简介第92-93页
     ·响应面实验设计第93页
     ·响应面分析结果及优化第93-95页
     ·响应面优化结果汇总第95-96页
   ·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石灰处理软土路基试验路的铺筑第97-103页
   ·试验路概况第97-98页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第97页
     ·路基处理方案第97-98页
   ·弯沉检测第98-102页
     ·仪器简介第98-99页
     ·检测过程第99-100页
     ·检测结果第100-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9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次轻混凝土及预应力技术在预制装配式路面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多车型自适应性动态称重阈值调节系统与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