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7页 |
1 稻米垩白概述 | 第13-17页 |
·垩白的分类及评价标准 | 第13-14页 |
·垩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4-15页 |
·垩白形成的遗传基础 | 第15-16页 |
·环境条件及栽培措施对垩白发生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 | 第17-18页 |
·胚乳发育与垩白形成 | 第17页 |
·胚乳养分运输与垩白形成 | 第17-18页 |
·源库关系与垩白形成 | 第18页 |
·籽粒灌浆特性与垩白形成 | 第18页 |
3 垩白形成的物质代谢基础 | 第18-25页 |
·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19-20页 |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第20页 |
·垩白形成相关的酶 | 第20-25页 |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7页 |
第二章 腹白米和心白米形态解剖学特征的研究 | 第37-51页 |
摘要 | 第37-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8-39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腹白和心白部位的典型结构 | 第39-42页 |
·腹白和心白部位破碎淀粉粒的典型特征 | 第42-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蛋白体在垩白形成中的作用 | 第44页 |
·垩白米的化学组分 | 第44-45页 |
·基于碳、氮代谢解析垩白形成 | 第45页 |
4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ABSTRACT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腹白米和心白米的理化特性分析 | 第51-67页 |
摘要 | 第5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试验材料 | 第52-53页 |
·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腹白米和心白米的形态特征 | 第54页 |
·腹白米和心白米的主要生化组分 | 第54-56页 |
·腹白米和心白米的矿质元素含量 | 第56页 |
·腹白米和心白米的氨基酸含量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61页 |
·蛋白质在垩白形成中的作用 | 第57-58页 |
·矿质养分与垩白形成的关系 | 第58-59页 |
·基于碳、氮代谢互作解析腹白和心白形成 | 第59-60页 |
·腹白和心白的比较 | 第60-61页 |
4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ABSTRACT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腹白和心白形成生理机制的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 | 第67-107页 |
摘要 | 第67-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4页 |
·试验材料 | 第68-70页 |
·材料种植 | 第70页 |
·取样方法 | 第70-71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71-73页 |
·灌浆期气象数据 | 第73-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93页 |
·颖果的生长分析 | 第74页 |
·腹白米和心白米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图谱构建与比较分析 | 第74-77页 |
·差异蛋白的鉴定与功能分类 | 第77-79页 |
·腹白米在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蛋白的表达及参与的生理代谢途径 | 第79-90页 |
·心白米在不同灌浆时段差异蛋白的表达及参与的生理代谢途径 | 第90-93页 |
·腹白米和心白米在不同灌浆时段共有和特有的差异蛋白 | 第93页 |
3 讨论 | 第93-100页 |
·腹白形成的可能机制 | 第93-97页 |
·心白形成的可能机制 | 第97-99页 |
·腹白和心白在形成机制上的差异 | 第99-100页 |
4 结论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ABSTRACT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氮肥对粳稻腹白和心白的调控效应 | 第107-119页 |
摘要 | 第107-10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试验设计 | 第108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数据分析 | 第10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4页 |
·不同氮肥处理下叶色变化 | 第109页 |
·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氮肥对腹白和心白发生率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氮肥对籽粒碾磨品质的影响 | 第111页 |
·氮肥对籽粒生化组分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氮肥对籽粒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3 讨论 | 第114-115页 |
·氮肥对腹白型和心白型品种品质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氮素影响腹白和心白形成的生化基础 | 第115页 |
4 结论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ABSTRACT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119-127页 |
1 讨论 | 第119-121页 |
·籽粒碳、氮代谢及其互作与垩白形成 | 第119-120页 |
·区分研究腹白和心白的必要性 | 第120-121页 |
·特异种质材料创新在垩白研究中的重要性 | 第121页 |
2 主要结论 | 第121-123页 |
3 本文创新点 | 第123页 |
4 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附表 | 第131-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