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4页 |
摘要 | 第14页 |
1 我国的棉花生产现状 | 第14-15页 |
2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 | 第15-25页 |
·麦棉两熟种植原理 | 第15-16页 |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现状 | 第16页 |
·两熟不同种植模式对生产力的影响 | 第16-19页 |
·两熟不同种植模式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9-25页 |
3 麦棉两熟种植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43页 |
ABSTRACT | 第43-44页 |
第二章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44-86页 |
摘要 | 第44-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46-48页 |
·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76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周年和棉花生产力的影响 | 第49-56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6-65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株生物量累积分配的影响 | 第65-72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 第72-76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76-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ABSTRACT | 第84-86页 |
第三章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对温光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6-116页 |
摘要 | 第86-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试验设计 | 第87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87-90页 |
·生育期间气象资料 | 第9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106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物候环境的影响 | 第90-93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株冠层结构的影响 | 第93-97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光能资源截获和利用的影响 | 第97-104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热能资源利用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105-106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ABSTRACT | 第114-116页 |
第四章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对棉花氮素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16-136页 |
摘要 | 第116-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8页 |
·试验设计 | 第117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17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117-1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30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小麦-棉花周年氮素积累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花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119-124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小麦-棉花周年氮素平衡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25-13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5页 |
ABSTRACT | 第135-136页 |
第五章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36-154页 |
摘要 | 第136-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7-138页 |
·试验设计 | 第137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37-138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1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9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养分供应潜力的影响 | 第142-144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 | 第144-14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3页 |
ABSTRACT | 第153-154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54-170页 |
摘要 | 第154页 |
1 讨论 | 第154-161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54-157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花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氮素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麦棉种植模式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59页 |
·两熟种植模式的合理选择与提高措施 | 第159-161页 |
2 结论 | 第161-162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2-163页 |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8页 |
Abstract | 第168-170页 |
附录 符号说明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论文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