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58页 |
第一章 家蚕孤雌生殖研究进展 | 第18-40页 |
1 家蚕孤雌生殖的自然观察研究 | 第19-20页 |
2 家蚕孤雌生殖的人工诱导研究 | 第20-25页 |
·家蚕人工孤雌生殖物理刺激方面研究 | 第20-23页 |
·化学物质刺激 | 第23-25页 |
·其他形式刺激 | 第25页 |
3 家蚕孤雌生殖的遗传资源调查和遗传学分析 | 第25-28页 |
·品种间差异调查 | 第26-27页 |
·家蚕孤雌生殖遗传分析 | 第27页 |
·卵巢移植 | 第27-28页 |
4 家蚕孤雌生殖的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研究 | 第28-31页 |
5 家蚕孤雌生殖系的构建与应用 | 第31-33页 |
·家蚕孤雌生殖系的选拔和构建 | 第31-32页 |
·家蚕孤雌生殖系的生产应用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0页 |
第二章 孤雌生殖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研究进展 | 第40-58页 |
1 生物化学检测 | 第40-43页 |
·常见生物化学检测技术 | 第40-41页 |
·生物化学检测技术在孤雌生殖研究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2 转录组和蛋白组 | 第43-47页 |
·转录组及其研究方法 | 第43页 |
·RNA-Seq技术与孤雌生殖机理研究 | 第43-45页 |
·家蚕转录组学研究 | 第45-47页 |
3 蛋白质组及其研究方法 | 第47-52页 |
·蛋白质组介绍和方法 | 第48-49页 |
·双向电泳技术 | 第49页 |
·孤雌生殖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9-52页 |
4 本项目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58-196页 |
第三章 家蚕孤雌生殖系与其原始亲本有性生殖系转录组比较分析 | 第58-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4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59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9-60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60-63页 |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分析 | 第63-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92页 |
·品系表型问的差异 | 第64-67页 |
·RNA提取质量评估 | 第67-68页 |
·测序质量评估 | 第68-70页 |
·参考序列对比 | 第70-71页 |
·可变剪切分析 | 第71-73页 |
·新转录本预测 | 第73页 |
·SNP和InDel分析 | 第73-74页 |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74-92页 |
3 讨论 | 第92-98页 |
·品系间 | 第93-97页 |
·热激后 | 第97-98页 |
4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第四章 家蚕孤雌生殖系孤雌诱导过程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04-1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15页 |
·材料及制备 | 第105-10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07-108页 |
·等电聚焦电泳(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IEF)和平衡 | 第108-110页 |
·十二烷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与染色 | 第110-111页 |
·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111-113页 |
·质谱分析和蛋白鉴定 | 第113-114页 |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RT-q PCR)分析 | 第114-115页 |
2 结果 | 第115-121页 |
·家蚕孤雌生殖系诱导过程中不同时期卵蛋白质图谱分析 | 第115页 |
·蛋白图谱比较分析 | 第115-118页 |
·差异蛋白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18-121页 |
·差异蛋白的RT-qPCR分析 | 第121页 |
3 讨论 | 第121-124页 |
4 结论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
第五章 家蚕孤雌生殖系与其原始亲本有性生殖系卵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30-1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3页 |
·材料及制备 | 第130-13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31页 |
·IEF和平衡 | 第131页 |
·SDS-PAGE电泳与染色 | 第131页 |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131-132页 |
·质谱分析和蛋白鉴定 | 第132页 |
·RT-q PCR | 第132-133页 |
2 结果 | 第133-144页 |
·家蚕孤雌生殖系与其亲本有性生殖系不同时期卵、蚁蚕蛋白质图谱 | 第133-135页 |
·品系间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统计分析 | 第135-138页 |
·差异蛋白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38-143页 |
·差异蛋白的RT-qPCR分析 | 第143-144页 |
3 讨论 | 第144-148页 |
4 结论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4页 |
第六章 家蚕孤雌生殖系与其亲本有性生殖系蛹期卵巢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54-1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5-157页 |
·材料及制备 | 第155-15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56页 |
·IEF和平衡 | 第156页 |
·SDS-PAGE电泳与染色 | 第156页 |
·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156页 |
·质谱分析和蛋白鉴定 | 第156页 |
·RT-q PCR验证 | 第156-157页 |
2 结果 | 第157-165页 |
·家蚕孤雌生殖系与其原始亲本有性生殖系不同时期卵巢蛋白质图谱 | 第157-159页 |
·差异蛋白质谱分析 | 第159-161页 |
·MALDI-TOF/TOF-MS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61-165页 |
·差异蛋白的RT-qPCR分析 | 第165页 |
3 讨论 | 第165-168页 |
4 结论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6页 |
第七章 家蚕孤雌生殖系与原始亲本有性生殖系卵内构成成分差异比较 | 第176-1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8-183页 |
·样品收集 | 第17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8页 |
·主要试剂 | 第178页 |
·试验方法 | 第178-183页 |
2 结果 | 第183-188页 |
·两品系间蛋白浓度差异 | 第183-184页 |
·两品系间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转移酶含量差异 | 第184-185页 |
·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在两品系间的含量及活性 | 第185-186页 |
·山梨醇及山梨醇脱氢酶在两品系间的含量及活性 | 第186-187页 |
·糖原及葡萄糖在两品系间的含量 | 第187页 |
·保幼激素及蜕皮激素在两品系间的含量 | 第187-188页 |
3 讨论 | 第188-191页 |
4 结论 | 第191-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6页 |
全文总结 | 第196-198页 |
创新点 | 第198-200页 |
致谢 | 第200-20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