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Ⅵ型分泌系统2 DotU的功能研究及毒力基因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第13-14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4-46页
 第一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概述第14-34页
  1 病原学第14-15页
  2 流行病学第15-16页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第16页
  4 致病机理第16-17页
  5 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第17-26页
   ·黏附素第17-21页
   ·侵袭素第21-22页
   ·抗血清存活因子第22-23页
   ·摄铁系统第23-25页
   ·毒素第25页
   ·毒力基因调控子第25页
   ·其它毒力因子第25-26页
  参考文献第26-34页
 第二章 Ⅵ型分泌系统概述第34-46页
  1 细菌的分泌系统第34-35页
  2 T6SS的发现第35-37页
   ·T6SS的发现与命名第35-36页
   ·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T6SS第36-37页
  3 T6SS的组分及运转机制第37-39页
   ·T6SS的基因结构及蛋白组成第37-38页
   ·T6SS的运转机制第38-39页
  4 Ⅵ型分泌系统的功能研究进展第39-41页
   ·毒力因子第39页
   ·抗毒力因素第39-40页
   ·调节菌间关系第40页
   ·T6SS的功能多样性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6页
第二篇 试验研究第46-102页
 第三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多重PCR方法的建立第46-60页
  摘要第46-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51页
   ·菌株第47页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7页
   ·引物设计第47-48页
   ·菌液的培养及PCR模板的制备第48-49页
   ·单基因PCR扩增第49页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第49-50页
   ·多重PCR的特异性试验第50页
   ·多重PCR的敏感性试验第50-51页
   ·APEC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检测第51页
  2 结果第51-55页
   ·单基因PCR扩增结果第51页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第51-53页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结果第53页
   ·多重PCR敏感性检测结果第53-55页
   ·APEC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第55页
  3 讨论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ABSTRACT第59-60页
 第四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T6SS基因的序列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及克隆表达第60-76页
  摘要第60-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7页
   ·菌株、质粒和实验动物第61页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61-62页
   ·DE719 T6SS序列测定及dotU基因的分布第62页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第62-64页
   ·融合蛋白的表达第64页
   ·融合蛋白的纯化第64-65页
   ·兔抗血清的制备第65-66页
   ·DotU在DE719中的表达第66-67页
  2 结果第67-69页
   ·DE719 T6SS序列及dotU基因的分布率第67页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第67-68页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68-69页
   ·兔抗血清的制备及鉴定第69页
   ·DotU在DE719中的表达第69页
  3 讨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ABSTRACT第74-76页
 第五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719 T6SS2基因缺失株、互补株的构建及特性分析第76-102页
  摘要第76-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85页
   ·菌株和质粒第77页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77页
   ·实验动物及细胞第77页
   ·缺失引物及缺失株鉴定引物第77-78页
   ·DE719电转感受态制备及DE719-pKD46的构建第78-79页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第79-80页
   ·互补株的构建第80页
   ·荧光定量PCR检测dotU表达水平第80-81页
   ·生长曲线及运动性测定第81页
   ·凝集试验第81-82页
   ·环境耐受力试验第82页
   ·血清杀菌试验第82-83页
   ·黏附侵袭试验及细胞凋亡检测第83-84页
   ·胞内存活试验及细胞因子检测第84页
   ·体内致病力试验第84-85页
   ·分泌蛋白的检测第85页
  2 结果第85-94页
   ·缺失株、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第85-88页
   ·生长曲线及运动性第88页
   ·凝集试验第88-89页
   ·环境耐受力试验第89页
   ·血清杀菌试验第89-90页
   ·黏附侵袭试验及细胞凋亡检测第90-91页
   ·胞内存活试验及细胞因子检测第91-92页
   ·体内致病力试验第92-93页
   ·分泌蛋白的检测第93-94页
  3 讨论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ABSTRACT第101-102页
全文总结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仔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菌毛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下一篇:日本脑炎病毒NS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B细胞表位的初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