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绪论 | 第15-26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8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8-21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第一章 革命与从政 | 第26-70页 |
第一节 投身革命的原因 | 第26-39页 |
一、家庭背景 | 第26-28页 |
二、启蒙教育 | 第28-32页 |
三、留学经历 | 第32-37页 |
四、孙中山的引领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海内外的革命斗争 | 第39-49页 |
一、在美国的斗争 | 第39-42页 |
二、革命金融家 | 第42-45页 |
三、东江遇险 | 第45-49页 |
第三节 黎照寰的革命思想 | 第49-60页 |
一、黎照寰著书的历史背景 | 第49-51页 |
二、黎照寰书中的革命观 | 第51-54页 |
三、与戴季陶主义的比较 | 第54-60页 |
第四节 铁道部的从政经历 | 第60-70页 |
一、重返政坛的原因 | 第60-62页 |
二、履职实绩 | 第62-66页 |
三、时局制约下的转行 | 第66-70页 |
第二章 开创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 | 第70-128页 |
第一节 黎照寰的治校理念 | 第70-78页 |
一、交通大学的早期历史 | 第70-75页 |
二、治校理念 | 第75-77页 |
三、现实的困境 | 第77-78页 |
第二节 黎照寰的改革措施 | 第78-93页 |
一、行政管理改革 | 第78-81页 |
二、院系学科改革 | 第81-85页 |
三、招生教学改革 | 第85-89页 |
四、基础设施的扩充 | 第89-93页 |
第三节 黎照寰的创新举措 | 第93-101页 |
一、提高声誉:顶尖学者访校 | 第93-95页 |
二、扩大影响:举办重要会展 | 第95-97页 |
三、国际知名:拓展海外交流 | 第97-99页 |
四、培养精英:德、智、体全面发展 | 第99-101页 |
第四节 抗日救亡中的斗争与无奈 | 第101-120页 |
一、组织抗日斗争 | 第102-109页 |
二、理智研判与应对 | 第109-114页 |
三、“孤岛”治校的艰辛 | 第114-120页 |
第五节 黎照寰的教育思想 | 第120-128页 |
一、黎照寰的治校成就 | 第120-124页 |
二、“教育强国”的理念 | 第124页 |
三、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 | 第124-126页 |
四、“振兴国家”的责任 | 第126-128页 |
第三章 黎照寰的社会活动 | 第128-181页 |
第一节 筹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第128-132页 |
一、筹建同盟的背景 | 第128-129页 |
二、筹建同盟的活动 | 第129-132页 |
第二节 在上海社会的救亡活动 | 第132-147页 |
一、上海市地方协会的活动 | 第132-135页 |
二、国际问题研究会的斡旋 | 第135-139页 |
三、黎照寰的外交观 | 第139-147页 |
第三节 黎照寰的文化活动 | 第147-164页 |
一、创立中山文化教育馆 | 第147-154页 |
二、主持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 | 第154-162页 |
三、黎照寰的影响与贡献 | 第162-164页 |
第四节 黎照寰的宗教事业 | 第164-181页 |
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 | 第165-173页 |
二、宗教事业的国际交流 | 第173-174页 |
三、黎照寰的宗教观 | 第174-181页 |
第四章 建国后的活动与思想 | 第181-240页 |
第一节 留在大陆的原因 | 第181-186页 |
一、与旧政权的决裂 | 第182-183页 |
二、主观因素 | 第183-184页 |
三、客观因素 | 第184-186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活动 | 第186-199页 |
一、执掌之江大学 | 第186-187页 |
二、支持“抗美援朝” | 第187-191页 |
三、推进公私合营 | 第191-193页 |
四、参与“三自”爱国运动 | 第193-196页 |
五、加入中苏友好协会 | 第196-199页 |
第三节 在人民政协的工作 | 第199-209页 |
一、亲力亲为,尽心履职 | 第199-203页 |
二、科学分析与研判 | 第203-205页 |
三、对政协工作的思考 | 第205-209页 |
第四节 传承孙中山的精神 | 第209-220页 |
一、与宋庆龄并肩协作 | 第209-214页 |
二、怀念与感悟 | 第214-220页 |
第五节 晚年的思想转变 | 第220-226页 |
一、自身思想的转变 | 第221-222页 |
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 第222-225页 |
三、期待与无奈 | 第225-226页 |
第六节 黎照寰与竺可桢之比较 | 第226-240页 |
一、黎照寰与竺可桢的交集 | 第227-229页 |
二、影响人生的求学历程 | 第229-230页 |
三、功勋卓著的治校业绩 | 第230-234页 |
四、殊途同归的爱国信念 | 第234-240页 |
结语 | 第240-262页 |
附录 黎照寰生平及大事记 | 第262-272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282页 |
一、档案资料 | 第272-273页 |
二、报纸资料 | 第273页 |
三、期刊杂志 | 第273-275页 |
四、著作 | 第275-279页 |
五、研究论文 | 第279-2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82-283页 |
致谢 | 第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