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3页 |
| ·铀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半导体矿物的研究概况 | 第11-18页 |
| ·半导体材料 | 第11-14页 |
| ·常见半导体矿物的特性 | 第14-16页 |
| ·半导体矿物的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16-18页 |
| ·氧化/还原微生物 | 第18-20页 |
| ·氧化型的微生物 | 第18-20页 |
| ·还原型微生物 | 第20页 |
| ·论文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 铀矿区地表水的采集与分析 | 第23-32页 |
| ·调研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 ·地表水的采集与分析 | 第24-28页 |
| ·地表水样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 ·地表水样的理化性质 | 第26-28页 |
| ·地表水中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 第28-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铀酰溶液中U(VI)的电化学电子转移与还原 | 第32-44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32-33页 |
|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33-34页 |
| ·铀酰溶液中U(VI)的电化学电子转移表征 | 第34-38页 |
| ·U(VI)的电化学行为 | 第34-35页 |
| ·p H对U(VI)电化学电子转移的影响 | 第35-37页 |
| ·扫速对U(VI)电化学电子转移的影响 | 第37-38页 |
| ·铀酰溶液中U(VI)的电化学还原与表征 | 第38-42页 |
| ·N_2对U(VI)电化学还原效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 ·还原产物的表征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4 矿物光生电子对铀酰溶液中U(VI)价态转变的研究 | 第44-57页 |
| ·电极材料的选择及制备 | 第44-48页 |
| ·半导体矿物电极的制备 | 第44-45页 |
| ·矿物电极最佳制备条件探讨 | 第45-46页 |
| ·矿物电极的特性 | 第46-48页 |
|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48-50页 |
| ·矿物光生电子对铀酰溶液中U(VI)的还原 | 第50-55页 |
| ·光照强度与空穴捕获剂对矿物光生电子还原U(VI)的影响 | 第50-52页 |
| ·U(VI)的还原产物的表征 | 第52-54页 |
| ·光催化半导体矿物对U(VI)的还原机理 | 第54-55页 |
| ·矿物光生电子的还原效率计算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5 微生物对铀酰溶液中U(VI)的作用 | 第57-65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 ·实验内容 | 第58页 |
| ·微生物的耐铀性分析 | 第58-60页 |
| ·考克氏菌的耐铀性分析 | 第58-59页 |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耐铀性分析 | 第59-60页 |
| ·培养基成分对U(VI)测试的影响 | 第60-62页 |
| ·培养基成分对吸收光谱法U(VI)浓度测试的影响 | 第60-62页 |
| ·培养基成分U(VI)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62页 |
| ·考克氏菌对铀酰溶液中U(VI)的还原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6 矿物光生电子介导微生物对铀酰溶液中U(VI)价态转变的研究 | 第65-73页 |
| ·双室电化学装置构建及实验原理 | 第65-66页 |
| ·矿物光生电子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66-68页 |
| ·矿物光生电子对氧化亚铁硫杆菌新陈代谢的影响 | 第66-67页 |
| ·矿物光生电子对考克氏菌新陈代谢的影响 | 第67-68页 |
| ·光生电子对铀酰溶液中U(VI)的还原作用分析 | 第68-69页 |
| ·矿物光生电子介导微生物对铀酰溶液中U(VI)价态转变的研究 | 第69-70页 |
| ·光生电子介导微生物对铀的还原 | 第69-70页 |
| ·光生电子协同微生物对铀价态转变机理的探讨 | 第70页 |
| ·半导体矿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环境效应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