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世界各国企业经济论文--中国论文

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制度驱动过程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1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9页
     ·现实背景第14-15页
     ·理论背景第15-18页
     ·研究意义第18-19页
   ·研究问题第19-20页
   ·研究对象与主要概念的界定第20-27页
     ·国际新创企业和新创企业国际化第20-21页
     ·母国制度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第21-23页
     ·制度能力第23-25页
     ·国际化导向和学习导向第25页
     ·国际化速度第25-26页
     ·国际新创企业绩效第26-27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7-29页
     ·研究内容第27-28页
     ·研究方法第28-29页
   ·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1-71页
   ·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面临挑战和新创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出现第31-34页
     ·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受新创企业国际化现象的挑战第31-33页
     ·新创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出现第33-34页
   ·企业国际化速度研究综述第34-61页
     ·国际化速度文献的检索和分析方法第34-36页
     ·国际化速度研究的现状分析第36-43页
     ·国际化速度研究的主要议题第43-54页
     ·对现有国际化速度研究的评价和建议第54-61页
   ·本文所切入理论视角下的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研究述评第61-70页
     ·制度理论视角下的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研究第62-64页
     ·动态能力理论视角下的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研究第64-67页
     ·高层梯队理论视角下的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和绩效研究第67-69页
     ·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对绩效的影响研究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三章 母国制度环境对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影响机制第71-110页
   ·研究模型和假设第71-85页
     ·基于扎根理论的制度能力概念及其维度研究第72-78页
     ·母国制度环境对制度能力的影响第78-80页
     ·制度能力对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影响第80-82页
     ·制度能力的中介效应第82-83页
     ·国际化导向对制度能力与国际化速度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第83-85页
     ·国际化导向对制度能力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第85页
   ·研究方法第85-96页
     ·变量测量第85-92页
     ·数据收集和样本描述第92-95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95-96页
   ·研究结果第96-103页
     ·构念的信度和效度第96-97页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97页
     ·描述性统计第97-98页
     ·多重共线性检验第98-99页
     ·假设检验第99-102页
     ·稳健性检验第102-103页
   ·讨论第103-109页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第103-104页
     ·对未支持假设的讨论第104-105页
     ·对支持假设的讨论第105-108页
     ·管理意义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四章 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对生存和成长绩效的影响:学习导向的调节作用第110-136页
   ·研究模型和假设第110-118页
     ·初始进入速度对国际新创企业生存和成长绩效的影响第111-112页
     ·初始进入速度对进入后速度的影响第112-113页
     ·进入后速度对国际新创企业生存和成长绩效的影响第113-116页
     ·学习导向对国际化速度与国际新创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第116-118页
   ·研究方法第118-122页
     ·变量测量第118-120页
     ·数据收集和样本描述第120-122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122页
   ·研究结果第122-130页
     ·构念的信度和效度第122-123页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123-124页
     ·描述性统计第124-125页
     ·多重共线性检验第125页
     ·假设检验第125-129页
     ·稳健性检验第129-130页
   ·讨论第130-135页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第130页
     ·对未支持假设的讨论第130-132页
     ·对支持假设的讨论第132-133页
     ·管理意义第133-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结论第136-140页
 (一)主要结论第136页
 (二)创新点第136-138页
 (三)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第138-140页
注释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68页
附录第168-1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5-176页
致谢第176-177页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服务型制造信息系统的演化机理与动态特性分析
下一篇:创业板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私募股权投资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