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目标与思路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研究难点 | 第16页 |
(二)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救助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一)流浪未成年人 | 第17页 |
(二)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救助 | 第17页 |
二、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救助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二)需求理论 | 第18-19页 |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沈阳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情况调查分析——以沈阳市救助管理站为例 | 第20-32页 |
一、沈阳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概况 | 第20-21页 |
二、沈阳市受助流浪未成年人情况 | 第21-23页 |
三、调查结论分析 | 第23-25页 |
(一)沈阳市流浪未成年人特点 | 第23页 |
(二)沈阳市流浪未成年人流浪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三)沈阳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情况分析 | 第25页 |
四、沈阳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一)以“回家”为导向的理念难以实现有效救助 | 第26-27页 |
(二)机构的短期性救助难以实现教育救助的有效性 | 第27-28页 |
(三)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 第28-29页 |
(四)资源配置的失衡难以实现本源性救助 | 第29-30页 |
(五)非政府组织在救助工作中的参与力度不够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地方创新模式借鉴 | 第32-35页 |
一、以“类家庭”为途径的“郑州模式” | 第32页 |
二、南京市社工介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实践 | 第32-33页 |
三、广东省的创新教育模式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完善沈阳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35-41页 |
一、树立切实有效的救助理念 | 第35页 |
(一)坚持以回归社会为目的救助理念 | 第35页 |
(二)坚持“本源性”的救助理念 | 第35页 |
二、完善救助工作的流程 | 第35-37页 |
(一)实现流入地与流出地救助中心的工作对接 | 第36页 |
(二)建立流出地救助中心与社区的联动救助机制 | 第36-37页 |
三、救助重点突出家庭需求和教育需求的满足 | 第37-39页 |
(一)实现对流浪未成年人家庭环境的重塑或改善 | 第37-38页 |
(二)以分类教育的理念开展教育救助 | 第38-39页 |
四、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相应保障 | 第39-41页 |
(一)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法律制度 | 第39页 |
(二)做好救助资金的支持和协调工作 | 第39-40页 |
(三)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引导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