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研究背景 | 第12-36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有利于提高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率 | 第13页 |
·有助于促进延庆县小流域可持续发展 | 第13-14页 |
·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改善民生 | 第14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14-19页 |
·径流调控理论 | 第1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系统论理论 | 第15页 |
·水土保持学原理 | 第15-17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7-18页 |
·生态经济学原理 | 第18-19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模式的内涵 | 第19-23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涵和特点 | 第19-21页 |
·小流域治理模式 | 第21-23页 |
·国内外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3-28页 |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概述 | 第23-25页 |
·国内小流域治理研究概述 | 第25-28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 | 第28-36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的组成 | 第29-30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30-36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6-48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6-40页 |
·地理位置 | 第36页 |
·地形地貌 | 第36-37页 |
·水系 | 第37-38页 |
·土壤 | 第38页 |
·植被 | 第38-39页 |
·水文气象 | 第39-40页 |
·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 第40-44页 |
·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 | 第44-48页 |
·水土流失情况 | 第44-46页 |
·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 第46-48页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8-56页 |
·研究内容 | 第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8-54页 |
·小流域调查方法 | 第49-50页 |
·问卷调查 | 第50页 |
·聚类分析方法 | 第50页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50页 |
·频数统计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51-54页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4页 |
·技术路线 | 第54-56页 |
5 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历程及问题 | 第56-64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 | 第56-57页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 第56页 |
·树立和落实统筹兼顾的理念 | 第56-57页 |
·分类防治,突出重点 | 第57页 |
·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和谐治理 | 第57页 |
·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历程 | 第57-58页 |
·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分析 | 第58-62页 |
·问卷调查 | 第58-60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问题 | 第60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原因分析 | 第60-61页 |
·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策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6 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第64-78页 |
·分类原则 | 第64-65页 |
·分类方法 | 第65页 |
·小流域分类 | 第65-68页 |
·分类指标的选择 | 第66页 |
·分类结果 | 第66-68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分类 | 第68-77页 |
·分类指标的选择 | 第68-70页 |
·分类结果 | 第70-71页 |
·生态型综合治理模式 | 第71-73页 |
·农业型综合治理模式 | 第73-74页 |
·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 | 第74-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7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 第78-112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79页 |
·评价指标研究 | 第79-85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79-80页 |
·评价指标的遴选 | 第80-85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方法 | 第85-89页 |
·效益评价方法 | 第85-88页 |
·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88-89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水土保持效益的关系 | 第89-93页 |
·数据处理 | 第90-91页 |
·数据分析结果 | 第91-93页 |
·延庆县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 第93-108页 |
·效益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93-96页 |
·权重计算结果 | 第96-98页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98-104页 |
·TOPSIS法 | 第104-108页 |
·小结 | 第108-112页 |
8 结论和建议 | 第112-116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建议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导师简介 | 第124-126页 |
个人简介 | 第126-128页 |
在读期间成果目录清单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