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三峡库区植物篱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6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植物篱的概念和研究历程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21页
     ·植物篱结构研究进展第14-15页
     ·植物篱的生态效益研究进展第15-19页
     ·植物篱经济效益研究进展第19-20页
     ·植物篱物种筛选研究进展第20-21页
   ·植物篱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第21-22页
   ·植物篱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2-24页
     ·植物篱的高度、栽植密度和植物篱带间距的控制第22-23页
     ·植物篱研究的区域和植物篱物种第23-24页
     ·植物篱的推广和应用第24页
   ·植物篱研究展望第24-26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6-34页
   ·三峡库区概况第26-31页
     ·地质地貌第27页
     ·气象水文第27-28页
     ·土壤第28-29页
     ·植被第29-30页
     ·坡耕地概况第30-31页
   ·调查区概况第31-33页
     ·江津调查区第31页
     ·忠县调查区第31-32页
     ·秭归调查区第32-33页
   ·调查区域植物篱概况第33-34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4-41页
   ·研究目标第34页
   ·研究内容第34-35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5-36页
   ·研究方法第36-41页
     ·调查样地和土壤采样点的布设第36-37页
     ·样地特征调查第37页
     ·植物篱结构的调查第37页
     ·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土保持特性的测定第37-40页
     ·数据分析第40-41页
4 植物篱系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平变异第41-5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不同植物篱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第41-43页
     ·不同植物篱土壤物理性质的水平变异第43-48页
   ·讨论第48-50页
     ·不同植物篱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48-49页
     ·不同植物篱对土壤物理性质水平变异的影响第49-50页
   ·小结第50-51页
5 植物篱系统土壤养分特征及其平面分布第51-65页
   ·结果与分析第51-62页
     ·不同植物篱系统土壤养分特征第51-55页
     ·不同植物篱系统土壤养分平面分布第55-62页
   ·讨论第62-63页
     ·不同植物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62-63页
     ·不同植物篱对土壤养分平面分布的影响第63页
   ·小结第63-65页
6 植物篱系统土壤颗粒分布及其分形特征第65-77页
   ·分形理论第65-66页
   ·结果与分析第66-74页
     ·不同植物篱系统土壤颗粒分布及其分型维数第66-71页
     ·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分形维数第71-72页
     ·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第72-74页
   ·讨论第74-76页
     ·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分形维数的影响第74页
     ·不同植物篱对土壤颗粒分布及其分形维数的影响第74-75页
     ·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第75-76页
   ·小结第76-77页
7 植物篱系统土壤抗冲、抗蚀特征第77-90页
   ·结果与分析第77-87页
     ·不同植物篱系统土壤抗冲、抗蚀特征第77-80页
     ·植物篱系统土壤抗冲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第80-84页
     ·土壤抗冲形成过程的主成分分析第84-85页
     ·不同植物篱系统土壤抗冲模型及模型评价第85-87页
   ·讨论第87-89页
     ·土壤特性对抗蚀、抗冲性的影响第87-88页
     ·不同植物篱对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影响第88-89页
   ·小结第89-90页
8 植物篱生态效益综合分析第90-104页
   ·结果与分析第90-101页
     ·植物篱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90-92页
     ·植物篱增加坡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效应第92-95页
     ·植物篱改善坡耕地土壤渗透性的效应第95-96页
     ·植物篱增加坡耕地土壤根系的效应第96-98页
     ·植物篱物拦截土壤颗粒的效应第98-101页
   ·讨论第101-103页
     ·植物篱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效益第101页
     ·植物篱保持水土的效益第101-102页
     ·植物篱增加土壤养分的效益第102页
     ·植物篱控制面源污染的效益第102-103页
   ·小结第103-104页
9 植物篱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第104-120页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说明第104-106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104-105页
     ·评价指标说明第105-106页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第106-116页
     ·数据预处理第106-107页
     ·数据无量纲处理第107-114页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114-116页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判断矩阵计算第116页
   ·结果与分析第116-118页
     ·不同类型植物篱生态效益评价第116-117页
     ·不同种类植物篱生态效益评价第117-118页
   ·讨论第118-119页
   ·小结第119-120页
10 植物篱结构的确定和植物篱典型设计第120-126页
   ·植物篱物种选择第120-121页
   ·植物篱结构确定第121-123页
     ·植物篱带间距确定第121-123页
     ·植物篱栽植密度确定第123页
   ·不同植物篱典型设计第123-124页
     ·树(草)种选择第123-124页
     ·植物配置与造林密度第124页
     ·栽植技术第124页
   ·小结第124-126页
11 结论与建议第126-130页
   ·结论第126-128页
   ·建议第128-130页
附录第130-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3页
个人简介第153-154页
导师简介第154-155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质量研究
下一篇: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