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7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工作原理 | 第17-20页 |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的材料 | 第20-26页 |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器件界面研究 | 第26-37页 |
·器件中聚合物表面形貌及其分子取向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器件中聚合物与金属电极界面的研究现状 | 第28-34页 |
·聚合物太阳能器件中不同聚合物界面的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7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47-61页 |
·同步辐射 | 第47-48页 |
·光电子能谱 | 第48-51页 |
·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 第48-50页 |
·XPS、SRPES和UPS简介 | 第50-51页 |
·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NEXAFS) | 第51-55页 |
·NEXAFS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 第51页 |
·NEXAFS的产生机理 | 第51-52页 |
·角分辨NEXAFS | 第52-53页 |
·NEXAFS谱的测量方法 | 第53-55页 |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55-56页 |
·实验装置介绍 | 第56-59页 |
·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催化与表面科学实验站实验站介绍 | 第56-57页 |
·台湾同步辐射装置光电子能谱站介绍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3章 F8BT薄膜表面形貌及与Al形成界面的电子结构和反应 | 第61-76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样品制备与表面形貌表征 | 第62页 |
·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和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实验 | 第62-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清洁F8BT表面结构、形貌及分子取向研究 | 第63-67页 |
·Al/F8BT界面性质研究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第4章 Ca/F8BT界面电子能级结构与化学反应的研究 | 第76-92页 |
·引言 | 第76-78页 |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聚合物薄膜、金属/聚合物界面制备 | 第78页 |
·Ca/F8BT界面的测量 | 第78-7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9-86页 |
·Ca/F8BT界面化学反应 | 第79-82页 |
·Ca/F8BT界面电子结构与界面偶极 | 第82-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第5章 对Ca/F8BT:PCBM界面电子能级结构、化学反应以及异质结构界面偶极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92-104页 |
·引言 | 第92-93页 |
·实验部分 | 第93-94页 |
·聚合物薄膜和界面的制备以及表征 | 第93-94页 |
·实验结果 | 第94-98页 |
·表界面的XPS测量 | 第94-96页 |
·价带谱和二次截止边谱 | 第96-97页 |
·NEXAFS测量 | 第97-98页 |
·讨论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总结 | 第104页 |
·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