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引言 | 第13-3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国外有关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 | 第16-18页 |
·国内有关社会思潮引领的研究 | 第18-27页 |
·简要评析 | 第27-28页 |
·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马克思主义过程论 | 第28-30页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 | 第30-32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2-35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2 社会思潮的过程本质 | 第35-51页 |
·社会思潮的过程形态 | 第36-48页 |
·社会思潮的萌芽: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 | 第40-43页 |
·社会思潮的成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 第43-45页 |
·社会思潮的发力:交锋与冲击 | 第45-46页 |
·社会思潮的消落:流变与潜伏 | 第46-48页 |
·社会思潮的引领及其过程形态 | 第48-51页 |
·社会思潮的引领 | 第48-49页 |
·社会思潮引领的过程形态 | 第49-51页 |
3 萌芽阶段引领的重点: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 第51-74页 |
·正确把握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 第52-59页 |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 | 第53-56页 |
·全面继承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历史经验 | 第56-59页 |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引导 | 第59-66页 |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 第59-62页 |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 第62-64页 |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 | 第64-66页 |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 第66-74页 |
·团结凝聚党内外知识分子 | 第66-68页 |
·灵活对待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 | 第68-70页 |
·辩证看待“公共知识分子”现象 | 第70-74页 |
4 成型阶段引领的重点:巩固宣传思想阵地 | 第74-96页 |
·以正确的新闻观、宣传观和舆论观统领宣传思想工作 | 第75-80页 |
·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理论 | 第75-78页 |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 | 第78-80页 |
·巩固党对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 第80-89页 |
·在强化政治责任中掌握对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 | 第80-83页 |
·在规范运行机制中履行对宣传思想阵地的管理权 | 第83-85页 |
·在促进媒体融合中争取宣传思想阵地的话语权 | 第85-89页 |
·积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 第89-96页 |
·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 | 第89-92页 |
·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 | 第92-96页 |
5 发力阶段引领的重点:理论创新与批判 | 第96-117页 |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本质 | 第97-102页 |
·理论批判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体现 | 第98-100页 |
·自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体现 | 第100-102页 |
·准确把握社会思潮批判的前提 | 第102-107页 |
·有的放矢地批判:区分社会思潮的多种呈现形式 | 第102-105页 |
·切中要害地批判:认清不同社会思潮的内在本质 | 第105-107页 |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 | 第107-117页 |
·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批判力 | 第108-111页 |
·创新批判错误思潮的方式方法 | 第111-114页 |
·辩证认识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 | 第114-117页 |
6 消落阶段引领的重点:利益实现与维护 | 第117-136页 |
·引领社会思潮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导 | 第118-122页 |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科学的利益观 | 第118-120页 |
·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与维护 | 第120-122页 |
·科学认识和对待关系到群众直接利益的重要问题 | 第122-128页 |
·正确处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问题 | 第122-126页 |
·回应和解答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 第126-128页 |
·以民生建设巩固社会思潮引领的成效 | 第128-136页 |
·民生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矛盾的直观表现 | 第128-130页 |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思潮引领的最终效果 | 第130-131页 |
·有效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方式途径 | 第131-136页 |
7 结论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47-15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