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的重点与创新 | 第11-12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11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基本理论 | 第12-16页 |
·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含义 | 第12-13页 |
·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特征 | 第13-14页 |
·审判方式的技术性 | 第13页 |
·审判组织的专业性 | 第13-14页 |
·参与主体的多方性 | 第14页 |
·完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意义 | 第14-16页 |
·有利于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实现公平正义 | 第14-15页 |
·有利于推动司法体制改革,构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常态 | 第15-16页 |
第三章 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现状 | 第16-19页 |
·“三审分立”模式下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 第16页 |
·“三审合一”模式下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 第16-17页 |
·“二审合一”模式下的知识产权法院 | 第17-19页 |
第四章 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19-25页 |
·级别管辖权不合理 | 第19页 |
·知识产权交叉案件中的民事、刑事、行政审判程序衔接不畅 | 第19-21页 |
·知识产权民事与刑事交叉的案件 | 第20页 |
·知识产权民事与行政交叉的案件 | 第20页 |
·知识产权刑事与行政交叉的案件 | 第20-21页 |
·审判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 第21页 |
·专利无效案件的处理机制不健全 | 第21-22页 |
·技术事实认定制度不完善 | 第22-25页 |
·司法鉴定 | 第22-23页 |
·询问专家辅助人 | 第23-24页 |
·召开专家咨询会和专家论证会 | 第24页 |
·吸收具有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担任陪审员 | 第24-25页 |
第五章 国外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25-30页 |
·美国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 第25-26页 |
·日本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 第26-28页 |
·德国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 第28页 |
·国外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分析与借鉴 | 第28-30页 |
第六章 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完善 | 第30-37页 |
·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的级别管辖 | 第30页 |
·协调知识产权民事、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的衔接程序 | 第30-31页 |
·知识产权民刑交叉案件可采用“先民后刑”的审判方式 | 第30-31页 |
·知识产权民行交叉案件宜分类处理 | 第31页 |
·知识产权行刑交叉案件应完善衔接程序 | 第31页 |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审判队伍 | 第31-32页 |
·建立便捷的专利无效案件处理机制 | 第32页 |
·健全技术事实认定制度 | 第32-35页 |
·完善司法鉴定制度 | 第33页 |
·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 | 第33-34页 |
·完善专家咨询会、专家论证会制度 | 第34页 |
·完善专家陪审员制度 | 第34-35页 |
·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的发展构想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