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及其监管研究--基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4-15页 |
·主要工作 | 第14页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 第16-34页 |
·国内外影子银行体系对比 | 第16-23页 |
·国外影子银行体系形成与发展 | 第16-20页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第20-23页 |
·我国影子影体系具体业务 | 第23-29页 |
·内部影子银行体系 | 第23-26页 |
·外部影子银行体系业务 | 第26-29页 |
·总体规模估计 | 第29-33页 |
·内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 | 第29-30页 |
·外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 | 第30-31页 |
·影子银行体系总体规模 | 第31-33页 |
·总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银行体系稳定性分析 | 第34-40页 |
·银行体系稳定性定义 | 第34页 |
·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的构建 | 第34-37页 |
·指标测算结果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8页 |
·影子银行体系风险 | 第40-42页 |
·期限错配增加流动性风险 | 第40-41页 |
·信用违约风险 | 第41-42页 |
·高杠杆率放大市场风险 | 第42页 |
·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 第42-43页 |
·改变了传统的盈利模式 | 第42-43页 |
·加重了商业银行风险 | 第43页 |
·实证分析 | 第43-47页 |
·变量选择 | 第43-44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44-45页 |
·协整检验 | 第45-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48-53页 |
·建立宏观监管制度 | 第48-50页 |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 第48页 |
·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 | 第48-49页 |
·完善数据监测机制 | 第49-50页 |
·建立风险分级制度 | 第50页 |
·推动市场的自律监管 | 第50-51页 |
·建立行业自律协会 | 第50页 |
·规范产品发售流程 | 第50-51页 |
·提高销售人员的准入门槛 | 第51页 |
·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 第51-52页 |
·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对投资者进行分级 | 第51页 |
·引入保险制度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1、结论 | 第53页 |
2、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课题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