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脑电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介绍 | 第13-24页 |
·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 第13-17页 |
·脑电信号噪声 | 第13-14页 |
·脑电信号的预处理方法和步骤 | 第14-17页 |
·脑电特征参数提取 | 第17-23页 |
·慢波系数 | 第17页 |
·平均功率谱密度 | 第17-18页 |
·近似熵 | 第18页 |
·样本熵 | 第18-20页 |
·排列熵 | 第20-21页 |
·复杂度 C0 | 第21-22页 |
·复杂度 LZC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病例选取与采集方案 | 第24-29页 |
·病例选取 | 第24-25页 |
·脑电信号的采集 | 第25-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基于对称导联脑电特征参数分析处理的脑部损伤部位判别 | 第29-39页 |
·方法 | 第29-32页 |
·对称导联分组 | 第30页 |
·对称导联比值计算 | 第30-31页 |
·对称导联比值差异性分析方法 | 第31页 |
·脑损伤区域判别标准的确定方法 | 第31-32页 |
·结果和结论 | 第32-38页 |
·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导联的 CP 值差异性分析 | 第32页 |
·单个导联 CP 值差异性分析 | 第32-33页 |
·脑损伤判别标准 | 第33-34页 |
·SESA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验证 | 第34-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大脑损伤部位的可视化研究 | 第39-52页 |
·方法 | 第39-41页 |
·脑电地形图的绘制 | 第39-40页 |
·脑电地形图可视化效果比较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和结论 | 第41-51页 |
·脑电特征参数的可视化表征效果比较 | 第41-45页 |
·损伤脑区的样本熵范围 | 第45-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研究工作总结和展望 | 第52-54页 |
·工作总结 | 第52-53页 |
·工作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1、 单导联慢波系数的统计分析结果 | 第60页 |
2、患者损伤导联情况表 | 第60-62页 |
3、标准确定的方法(以 Fp1 or Fp2 为例) | 第62页 |
4、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