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制造业结构演进理论研究 | 第17-24页 |
第一节 制造业的内涵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制造业结构分类理论 | 第18-19页 |
一、生产要素集约度分类法 | 第18页 |
二、轻、重型制造业分类法 | 第18页 |
三、霍夫曼工业分类法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制造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19-22页 |
一、霍夫曼的开创型研究 | 第19-20页 |
二、盐野谷裕一改进了“霍夫曼比例” | 第20-21页 |
三、钱纳里计算出的“标准值” | 第21-22页 |
第四节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一、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 第22-23页 |
二、产业集群运行机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山东省制造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 | 第24-49页 |
第一节 山东省制造业结构变化值 | 第24-27页 |
一、山东省制造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值 | 第24-26页 |
二、山东省制造业产值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山东省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 | 第27-40页 |
一、山东省制造业分类 | 第27-28页 |
二、山东省制造业内部轻工业与重工业的结构变化情况 | 第28-32页 |
三、山东省制造业内部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结构变化情况 | 第32-36页 |
四、山东省制造业霍夫曼比例变化情况 | 第36-40页 |
第三节 山东省制造业结构趋同程度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山东省制造业区位熵 | 第42-49页 |
第四章 山东省制造业经济效益实证分析 | 第49-73页 |
第一节 因子分析方法 | 第49-52页 |
一、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 | 第49-50页 |
二、因子载荷矩阵的估计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山东省制造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2-54页 |
一、经济效益指标的选择 | 第52-53页 |
二、具体数据的处理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山东省制造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 | 第54-73页 |
一、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 | 第54-55页 |
二、提取公因子 | 第55-60页 |
三、计算因子得分 | 第60-73页 |
第五章 山东省制造业区位熵与经济效益的相关分析 | 第73-76页 |
第六章 山东省制造业结构演进的结论及调整措施 | 第76-81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第二节 山东省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 第77-81页 |
一、继续推进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 第77页 |
二、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 第77-78页 |
三、加强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 第78页 |
四、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 第78-79页 |
五、提高制造业“绿色化”水平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