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1页 |
| 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 第11-17页 |
| (一)中国形象的内涵 | 第11-13页 |
|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 第13-17页 |
| 二、老舍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要素 | 第17-27页 |
| (一)北京(北平):中国形象的重要表征 | 第17-21页 |
| 1、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思想 | 第18-19页 |
| 2、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 | 第19-20页 |
| 3、精致细腻的满族文化 | 第20-21页 |
| (二)家族:中国形象的凝缩模式 | 第21-23页 |
| 1、家族与国家的关系及其文学呈现 | 第21-22页 |
| 2、传统家族理想的破灭 | 第22-23页 |
| (三)市民:中国形象的世俗层面 | 第23-27页 |
| 三、老舍对建构中国形象的尝试和探索 | 第27-48页 |
| (一)异质化的中国形象:以《二马》为例 | 第27-33页 |
| (二)幻象化的中国形象 | 第33-41页 |
| 1、乌托邦书写:以《小坡的生日》为例 | 第34-36页 |
| 2、反乌托邦书写:以《猫城记》为例 | 第36-41页 |
| (三)植根于传统的中国形象:以《离婚》为例 | 第41-44页 |
| (四)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形象:以《四世同堂》、《大地龙蛇》为例 | 第44-48页 |
| 四、老舍文学中中国形象建构的文学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 第48-54页 |
| (一)老舍建构中国形象的文学史价值 | 第48-49页 |
| (二)老舍文学中中国形象建构的当代意义 | 第49-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