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一、自注的形成及发展史 | 第9-16页 |
| (一) “注”及“自注”探源 | 第9-12页 |
| 1. “注” | 第9-10页 |
| 2. “自注” | 第10-12页 |
| (二) 诗歌自注的形式及意义 | 第12-16页 |
| 二、苏轼诗歌中的自注情况 | 第16-42页 |
| (一) 苏诗自注概貌 | 第16-24页 |
| 1. 苏诗结集与注释 | 第16-19页 |
| 2. 苏诗自注概貌 | 第19-24页 |
| (二) 苏轼各类诗中的自注 | 第24-33页 |
| 1. 集会宴游诗 | 第24-26页 |
| 2. 次韵唱和诗 | 第26-30页 |
| 3. 写景状物诗 | 第30-31页 |
| 4. 和陶诗 | 第31-33页 |
| (三) 苏诗自注体现的浓浓情意 | 第33-42页 |
| 1. 兄弟情 | 第33-36页 |
| 2. 朋友情 | 第36-39页 |
| 3. 家国情 | 第39-42页 |
| 三、苏诗自注的文献价值 | 第42-52页 |
| (一)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 | 第42-44页 |
| (二) 记载人事资料 | 第44页 |
| (三) 注明典故 | 第44-47页 |
| (四) 注明对前人诗句的模仿学习 | 第47-49页 |
| (五) 记载丰富的民俗史料 | 第49-52页 |
| 四、自注对苏诗艺术表现所起的辅助功能 | 第52-57页 |
| (一) 自注对“寓意于物”的自然诗观的形成与“有为而作”的诗学追求所起的促进作用 | 第52-54页 |
| (二) 自注对苏诗议论风格形成的影响 | 第54-57页 |
| 结语 自注的利与弊 | 第57-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