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从实践活动到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历史演变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 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模式的转变第11-31页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客体解读模式第11-21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主体解读模式第21-25页
 三、我国的研究路径: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第25-29页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9-31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体思想的理论来源第31-64页
 第一节 主体概念的渊源第31-33页
 第二节 康德的先验主体第33-41页
  一、先验主体的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第34-35页
  二、主体的先验认识能力第35-41页
 第三节 费希特的“自我”主体第41-44页
 第四节 谢林的“自我意识”第44-48页
  一、“自我”的可认识性第44-45页
  二、自我意识作为主客统一的中介第45-46页
  三、历史哲学的构建中解决自由与必然的统一第46-48页
 第五节 黑格尔的精神主体第48-58页
  一、实体即主体第48-50页
  二、抽象的能动性第50-54页
  三、主体的自由第54-58页
 第六节 费尔巴哈的感性主体第58-64页
  一、对黑格尔哲学开端的质疑第59页
  二、对黑格尔哲学开端的批判第59-60页
  三、作为哲学开端的感性原则第60-61页
  四、人的感性本质第61-64页
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对主体本质的探索第64-89页
 第一节 《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第64-72页
  一、自我意识的哲学立场第65-66页
  二、通过伊壁鸠鲁哲学奠定自我意识的自由观第66-68页
  三、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潜在超越第68-72页
 第二节 利益因素对马克思探寻主体本质的影响第72-79页
  一、《莱茵报》时期第72-75页
  二、德法年鉴时期第75-79页
 第三节 劳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第79-89页
  一、对异化劳动的经济学批判第79-84页
  二、劳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哲学论证第84-89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体思想的确立:实践活动第89-101页
 第一节 主体活动的创造性和历史性第89-97页
  一、实践活动之为哲学的主导原则第89-92页
  二、主体活动的创造性第92-94页
  三、主体活动的历史性第94-97页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第97-101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体思想的深化:由社会关系到生产关系第101-115页
 第一节 现实主体社会关系本质的研究理路第101-110页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关系研究的前奏:分工与交换第102-106页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关系研究内容的完善:分工与交往第106-110页
 第二节 《致帕·瓦·安年科夫》:经济关系对主体本质的确定作用第110-112页
 第三节 《哲学的贫困》: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第112-115页
第五章 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升华:资本的批判与人的解放第115-133页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方法第115-121页
  一、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研究“生产一般”的形而上学性第115-117页
  二、生产一般的合理抽象第117-120页
  三、从一般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第120-121页
 第二节 交换价值是资本研究的前提第121-127页
  一、交换价值是物化的社会关系第121-124页
  二、流通中交换价值转化为资本第124-127页
 第三节 资本的本质是资本统治劳动的权力第127-130页
  一、工资背后隐藏的奴役关系第127-129页
  二、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第129-130页
 第四节 消灭资本与人的解放第130-133页
  一、资本生产造成阶级利益关系的对立第130-131页
  二、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径是消灭资本第131-133页
第六章 马克思利益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第133-156页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利益主体的两种表现形式第133-136页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我国利益主体的变化第136-144页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我国阶级阶层的变化第136-137页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阶级阶层的变化第137-144页
 第三节 现阶段阶层主体矛盾加剧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第144-151页
  一、阶层利益的性质第144-145页
  二、我国现阶段阶层利益矛盾加剧的表现第145-147页
  三、现阶段阶层利益矛盾形成的原因:制度的不完善第147-151页
 第四节 从制度正义入手解决阶层的利益矛盾第151-156页
  一、承认公平与效率的共存是解决阶层利益矛盾的前提第151-152页
  二、以公正的制度保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第152-154页
  三、以正义的价值作为公正制度的保障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1页
后记第161-162页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礼运》社会理想研究
下一篇:沈志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