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古代礼制论文

《礼运》社会理想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言第10-33页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0-14页
 二、 《礼记》研究成果综述第14-19页
 三、 《礼运》研究成果综述第19-30页
 四、 研究方法、重难点与创新第30-33页
第一章 《礼运》“大同”理想第33-70页
 第一节 “大同”理想渊源考辩第33-50页
  一、 “大同”理想形成的历史渊源第33-39页
  二、 “大同”理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39-44页
  三、 “大同”理想形成的社会基础第44-50页
 第二节 “大同”理想的特点第50-62页
  一、 “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第51-59页
  二、 “选贤与能”的政治要求第59-61页
  三、 “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第61-62页
 第三节 “大同”理想与诸家社会理想第62-69页
  一、 “大同”理想与墨家社会理想第63-66页
  二、 “大同”理想与道家社会理想第66-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二章 《礼运》“小康”理想第70-112页
 第一节 “天下为家”的社会制度第70-94页
  一、 权力私有制第71-72页
  二、 以礼义为纪第72-86页
  三、 “礼”与其它主要范畴第86-94页
 第二节 任贤思想第94-100页
  一、 尊贤和举贤第94-96页
  二、 任贤之标准第96-99页
  三、 任贤之落实第99-100页
 第三节 民本思想第100-110页
  一、 贵民:民为贵君为轻第100-103页
  二、 富民:因民利而利之第103-106页
  三、 教民:申以孝悌之义第106-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三章 《礼运》“大顺”理想第112-159页
 第一节 “大顺”理想的形成第112-125页
  一、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第114-121页
  二、 “仁者爱人”的道德观第121-125页
 第二节 “大顺”理想的特点第125-138页
  一、 “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观第125-127页
  二、 “仁民爱物”的生态爱护观第127-132页
  三、 “节用御欲”的生态消费观第132-134页
  四、 “圣王之制”的生态管理观第134-138页
 第三节 “大顺”理想对汉儒、宋儒的影响第138-158页
  一、 董仲舒“泛爱群生”的生态爱护观第139-142页
  二、 周敦颐以“诚”为本的生态道德论第142-146页
  三、 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准则第146-151页
  四、 程朱“天人一理”的生态整体观第151-158页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第四章 《礼运》社会理想的历史影响及其它第159-189页
 第一节 “大同”理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159-170页
  一、 “大同”理想对古代农民起义和思想家、政治家的影响第159-165页
  二、 “大同”理想对近代农民运动和改良派、革命派的影响第165-170页
 第二节 “大同”理想与西方理想社会的比较第170-176页
  一、 “大同”理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第170-172页
  二、 “大同”理想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第172-174页
  三、 “大同”理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第174-176页
 第三节 《礼运》社会理想的现代意蕴第176-188页
  一、 “民本”:实现中国梦的出发点落脚点第178-179页
  二、 “仁爱”:实现中国梦的生态道德基础第179-182页
  三、 “礼让”: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伦理规范第182-184页
  四、 “诚信”: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素质要求第184-186页
  五、 “敬老养老”:实现中国梦的文明体现第186-188页
 本章小结第188-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199页
后记第199-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素质问题研究
下一篇:从实践活动到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