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及使用资料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方法研究 | 第16-34页 |
| ·介质波速及波速比介绍 | 第16-18页 |
| ·波速和波速比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 ·岩石波速和波速比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 ·利用波速异常预测地震的基本思路 | 第18页 |
| ·和达图及其物理解释 | 第18-20页 |
| ·和达直线 | 第19页 |
| ·与波速比变化相对应的和达曲线 #.9 | 第19-20页 |
| ·广义视速度原理 | 第20-22页 |
| ·广义视速度的概念 | 第20页 |
| ·均匀模型下震源深度对广义视速度的影响分析 | 第20-22页 |
| ·单台波速比研究方法介绍 | 第22-26页 |
| ·理论分析 | 第22-24页 |
| ·计算方法及观测误差影响分析 | 第24-25页 |
| ·单台波速比研究方法与其它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 第25-26页 |
| ·程序算法 | 第26页 |
| ·多台多震法介绍 | 第26-27页 |
| ·波速比及广义视速度空间扫描方法介绍 | 第27-34页 |
| ·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 ·平均广义视速度计算方法 | 第30页 |
| ·平均波速比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 ·程序算法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汶川、芦山地震前的波速异常研究 | 第34-86页 |
| ·四川汶川2008年5月12日Ms8.0级地震前波速异常研究 | 第34-55页 |
| ·地震活动性背景 | 第34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34-36页 |
| ·多台多震法结果及分析 | 第36-39页 |
| ·波速比、广义视速度及样本量的空间扫描 | 第39-49页 |
| ·单台波速比研究 | 第49-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四川芦山2013年4月20日Ms7.0级地震前波速异常研究 | 第55-77页 |
| ·地震活动性背景 | 第55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55-56页 |
| ·多台多震法研究结果及震中距设定对结果的影响 | 第56-62页 |
| ·波速比及广义视速度的空间扫描 | 第62-70页 |
| ·单台波速比研究 | 第70-77页 |
| ·小结 | 第77页 |
| ·波速异常的可靠性分析 | 第77-84页 |
| ·导致波速异常的四种因素 | 第77-79页 |
| ·不同模型下震源深度变化对广义视速度的影响 | 第79-84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84-86页 |
| 第四章 对大华北地区的波速异常研究 | 第86-105页 |
| ·研究范围 | 第86页 |
| ·数据处理 | 第86-87页 |
| ·多台多震结果及分析 | 第87-89页 |
| ·空间扫描结果 | 第89-99页 |
| ·波速比时空分布特征 | 第89-92页 |
| ·P波广义视速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92-94页 |
| ·S波广义视速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94-97页 |
| ·样本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97-99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99-10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