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整形激光加载法 | 第12-13页 |
| ·激光加载气库法 | 第13-14页 |
| ·传统方法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气库法 | 第15-16页 |
| ·整形激光脉冲法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 第2章 一维等熵流场的特征线描述理论和常用状态方程 | 第23-34页 |
| ·一维等熵流场的理论描述 | 第23-26页 |
| ·状态方程 | 第26-30页 |
| ·泰特方程 | 第26页 |
| ·Murnaghan方程 | 第26页 |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第26-27页 |
| ·Mie-Gruneisen状态方程 | 第27-29页 |
| ·凝聚介质实用状态方程 | 第29-30页 |
| ·等熵压缩理论模型 | 第30-32页 |
| ·Hawke模型 | 第30页 |
| ·Nuckolls模型 | 第30-31页 |
| ·理想气体模型 | 第31页 |
| ·Davis模型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 第3章 凝聚态物质的一维等熵压缩解析模型的建立与模拟验证 | 第34-52页 |
| ·解析模型 | 第34-46页 |
| ·理论推导 | 第34-38页 |
| ·压缩流场状态描述 | 第38-41页 |
| ·影响等熵空间范围的影响因素 | 第41-46页 |
| ·理论模拟 | 第46-49页 |
| ·加载条件 | 第46-47页 |
| ·模拟结果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第4章 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方法研究与程序开发 | 第52-75页 |
| ·各方法相关研究背景 | 第52-53页 |
| ·反向积分技术研究 | 第53-59页 |
| ·原理 | 第53-54页 |
| ·初步应用 | 第54-59页 |
| ·Lagrangian分析法 | 第59-62页 |
| ·原理 | 第59页 |
| ·不确定度 | 第59-61页 |
| ·迭代Lagrangian分析法 | 第61-62页 |
| ·特征线法 | 第62-71页 |
| ·方法背景 | 第62-63页 |
| ·基于凝聚态物质等熵方程的特征线法的推导 | 第63-67页 |
| ·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第67-71页 |
| ·讨论 | 第71页 |
| ·流体力学程序迭代法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第5章 整形激光直接加载准等熵压缩实验 | 第75-96页 |
| ·实验条件 | 第75-79页 |
| ·加载激光 | 第75-76页 |
| ·实验布局与诊断系统 | 第76页 |
| ·靶的结构 | 第76-79页 |
| ·实验结果 | 第79-89页 |
| ·三台阶纯Al靶实验 | 第79-80页 |
| ·平面Al复合靶实验 | 第80-82页 |
| ·三台阶Al复合靶 | 第82-89页 |
| ·实验总结分析 | 第89-94页 |
| ·弱冲击波的出现 | 第90页 |
| ·自由面喷射或破裂 | 第90-91页 |
| ·LiF不透明 | 第91-93页 |
| ·复合靶变形 | 第93-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6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6-97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7页 |
| ·主要创新点和意义 | 第97-98页 |
| ·可以继续开展的研究内容 | 第98-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2页 |
| 附录A 基于准等熵压缩实验的准分子激光技术研究 | 第102-125页 |
| A.1 相关技术背景 | 第102-103页 |
| A.2 放大实验 | 第103-107页 |
| A.2.1 实验布局 | 第103-104页 |
| A.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7页 |
| A.3 理论计算 | 第107-115页 |
| A.3.1 计算模型 | 第107-110页 |
| A.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3页 |
| A.3.3 二程放大 | 第113-115页 |
| A.4 靶面焦斑合束模拟 | 第115-121页 |
| A.4.1 单路焦斑描述 | 第115-118页 |
| A.4.2 合束焦斑的计算与评价 | 第118-119页 |
| A.4.3 计算结果 | 第119-120页 |
| A.4.4 结果分析 | 第120-121页 |
| A.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 附录B 论文发表与学术活动情况 | 第125-126页 |
| 附录C 实验条件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