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模式及预警能力分析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地震预警系统发展及应用现状 | 第11-18页 |
| ·墨西哥城市地震预警系统SAS、SASO | 第11-13页 |
| ·日本地震警报系统 | 第13-14页 |
| ·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 | 第14-15页 |
| ·意大利的地震预警系统 | 第15-16页 |
| ·台湾的地震预警系统 | 第16-17页 |
| ·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 | 第17-1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地震预警系统 | 第19-28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地震预警系统组成 | 第19-21页 |
| ·地震预警系统分类 | 第21-22页 |
| ·地震预警异地、原地模式原理 | 第22-24页 |
| ·地震预警能力对比分析 | 第24-26页 |
| ·预警性能 | 第24-26页 |
| ·经济性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地震预警能力的概率分析方法及应用 | 第28-40页 |
| ·概率分析方法的提出 | 第28-29页 |
| ·数学原理 | 第29-33页 |
| ·点源模型 | 第29-32页 |
| ·断层破裂模型 | 第32-33页 |
| ·验证模型 | 第33-37页 |
| ·单源模型 | 第33-37页 |
| ·双源模型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地震预警模式选择规划 | 第40-60页 |
| ·首都圈 | 第40-50页 |
| ·地震潜源区划分与活动性参数 | 第40-42页 |
| ·地震预警能力概率计算 | 第42-44页 |
| ·首都圈大型城市预警模式规划 | 第44-46页 |
| ·首都圈预警模式规划图 | 第46-48页 |
| ·北京市预警模式规划图 | 第48-50页 |
| ·哈尔滨——大连高速铁路沿线 | 第50-59页 |
| ·地震潜源区划分与活动性参数 | 第51-53页 |
| ·哈尔滨——大连高铁沿线预警模式规划 | 第53-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针对设定地震的地震预警能力评估 | 第60-70页 |
| ·预警能力分析的设定地震方法 | 第60-62页 |
| ·设定地震下预警能力分析 | 第62-68页 |
| ·点源地震模型与断层双向破裂地震模型比较 | 第62-64页 |
| ·断层中点双向破裂与端点单向破裂地震模型比较 | 第64-65页 |
| ·不同设定地震震级的地震预警能力比较 | 第65-67页 |
| ·地震信息判断时间对预警能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相关结论讨论 | 第70-71页 |
| ·本文的不足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与撰写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