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粗饲料组合对泌乳牛与干奶牛甲烷产量、瘤胃发酵模式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致谢第1-9页
摘要第9-11页
缩略语词汇表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瘤胃中甲烷生成的生物学意义第12页
 2.瘤胃中甲烷生成的机制第12-13页
   ·瘤胃产甲烷菌的分类第12-13页
   ·瘤胃甲烷的生成机制第13页
 3.影响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因素第13-16页
   ·日粮类型及采食量第13-14页
   ·饲料加工处理方式第14-15页
   ·环境温度第15页
   ·瘤胃内环境第15-16页
 4.调控瘤胃甲烷生成的措施第16-20页
   ·调控日粮组成与采食量第16-17页
   ·添加脂类物质第17页
   ·添加甲烷抑制剂第17-18页
   ·添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第18-20页
   ·生物工程技术第20页
 5.测定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方法第20-21页
   ·六氟化硫示踪法第20-21页
   ·呼吸代谢箱法第21页
   ·头罩法第21页
   ·体外模拟法第21页
 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定量方法第21-22页
   ·Real-time PCR 技术第21页
   ·竞争定量 PCR 技术第21-22页
 7.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2-23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甲烷产量的影响第23-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试验材料第23页
   ·试验设计第23页
   ·试验日粮和动物管理第23-24页
   ·六氟化硫(SF_6)示踪法第24-25页
     ·SF_6渗透管的制备第24-25页
     ·样品的采集及制备第25页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5页
   ·数据分析第25-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27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甲烷产量的影响第26-27页
 3 讨论第27-28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甲烷产量的影响第27-28页
 4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比例对奶牛瘤胃发酵模式的影响第29-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试验设计第29页
   ·试验日粮和动物管理第29页
   ·瘤胃液的采集第29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29-31页
     ·pH 值第29页
     ·NH_3-N 浓度第29-30页
       ·氨氮标准溶液的配置第29-30页
       ·氨氮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0页
       ·瘤胃液样品中氨氮浓度的测定第30页
     ·挥发性脂肪酸第30页
     ·微生物蛋白产量第30-31页
 2 结果分析第31-33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第31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各时间点奶牛瘤胃 pH 值、NH_3-N 及微生物蛋白的影响第31-32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各时间点奶牛瘤胃 VFA 的影响第32-33页
 3 讨论第33-35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瘤胃内 pH 值的影响第33-34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瘤胃内 NH_3-N 浓度的影响第34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瘤胃内微生物蛋白的影响第34-35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瘤胃内 VFA 的影响第35页
 4 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第36-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试验设计第36页
   ·试验日粮和动物管理第36页
   ·瘤胃液的采集第36页
   ·Real-timePCR 方法第36-37页
     ·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36-37页
     ·DNA 纯度检测第37页
     ·Real-time PCR 引物设计第37页
   ·Real-time PCR 程序第37-38页
     ·主要仪器第38页
     ·主要试剂第38页
     ·反应体系与条件第38页
     ·数据分析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39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比例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1页
   ·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不同添加量对奶牛瘤胃内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第39-41页
 4 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42-44页
 1 全文讨论第42-43页
 2 全文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4页
ABSTRACT第54-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豆粕对固始鸡生产应用的研究
下一篇:鸡Pax7基因多态性及组织表达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