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缘起与资料 | 第10-12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8页 |
(一)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研究 | 第12-16页 |
(二) 清末河南教育改革研究 | 第16-17页 |
(三) 《河南教育官报》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二)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四、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 光宣之际 | 第20-21页 |
(二) 河南教育“新政” | 第21页 |
(三) 困境与应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从《河南教育官报》看河南教育“新政”的主要举措 | 第22-35页 |
第一节 科举废除与新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 | 第22-24页 |
(一) 科举制度的废除 | 第22-23页 |
(二) 两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再造“文明”:教育新风气的引入 | 第24-28页 |
(一) 创办阅报所,图书馆,以开民风启民智 | 第25-27页 |
(二) 劝禁女子缠足,兴办女学,以正蒙养之本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 | 第28-31页 |
(一) 普通学堂 | 第29-30页 |
(二) 师范学堂 | 第30-31页 |
(三) 实业学堂 | 第31页 |
第四节 效法东洋:鼓励游学 | 第31-35页 |
第二章 从《河南教育官报》所见河南教育“新政”实施的困境 | 第35-50页 |
第一节 办学者对教育“新政”的态度及后果 | 第35-39页 |
(一) 办学者对学务的敷衍、漠视 | 第36-38页 |
(二) 办学者消极应对的后果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3页 |
(一) 师资的缺乏 | 第39-41页 |
(二) 生源的不足 | 第41-42页 |
(三) 教育内容的滞后 | 第42-43页 |
(四) 学堂环境的恶劣 | 第43页 |
第三节 乡民毁学与普通民众对学堂的抗拒 | 第43-45页 |
第四节 一个案例:河南蚕桑学堂教育变迁中的问题及表现 | 第45-50页 |
(一) 民风保守,经费支绌 | 第46-47页 |
(二) 师生缺乏,教育失当 | 第47-49页 |
(三) 只重视学堂数量,忽视教育质量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河南教育“新政”困境原因探析 | 第50-61页 |
第一节 教育宗旨的错位 | 第50-53页 |
(一) “中体西用”教育宗旨的矛盾及变异 | 第50-51页 |
(二) 错位的变革:一个基层劝学所办学观念的分析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办学责任不明与办学者学务素养不一 | 第53-55页 |
(一) 办学中责任之不专 | 第53-54页 |
(二) 办学人员的素养不一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学风闭塞,民智未开” | 第55-57页 |
第四节 教育财政经费的匮乏 | 第57-61页 |
第四章 困顿中的出路:河南教育“新政”困境的应对举措 | 第61-80页 |
第一节 推行奖励兴学政策 | 第61-64页 |
(一) 对学生与办学人员进行奖励 | 第61-62页 |
(二) 对捐款兴学者给予奖励 | 第62-64页 |
第二节 整顿学堂,改进新式教育 | 第64-70页 |
(一) 培养师资与加强师范生管理 | 第64-67页 |
(二) 扩充生源与劝学运动 | 第67-68页 |
(三) 引入新式学科,改进讲义和编订教科书 | 第68-69页 |
(四) 推行教育新方法,改善教育环境 | 第69-70页 |
第三节 提高办学者学务素养,强化教育行政管理 | 第70-74页 |
(一) 提高办学者学务素养 | 第70-72页 |
(二) 强化教育行政管理 | 第72-74页 |
第四节 多方筹措经费,增加教育投入 | 第74-77页 |
(一) 裁减开支,节制冗费 | 第74-75页 |
(二) 拓展经费来源渠道 | 第75-77页 |
第五节 借助士绅力量,兴办新式学堂 | 第77-80页 |
结语 失控的变革:河南教育“新政”的发展走向 | 第80-91页 |
一、曲折前行:《河南教育官报》下河南教育“新政”的特点 | 第80-85页 |
二、改革失控:“场域”理论视角下河南教育“新政”的走向 | 第85-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98页 |
致谢及基金资助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