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界面能的分子动力学计算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 | 第8-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符号表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固/液界面能的实验测量 | 第15-19页 |
| ·形核法 | 第15-17页 |
| ·平衡形态法 | 第17页 |
| ·晶界凹槽法 | 第17-19页 |
| ·固/液界面能的分子动力学计算 | 第19-28页 |
| ·劈开法 | 第19-22页 |
| ·毛细波动法 | 第22-25页 |
| ·临界晶胚法 | 第25-28页 |
| ·分子动力学方法 | 第28-31页 |
| ·分子动力学发展历史 | 第28-30页 |
| ·分子动力学在固液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第2章 研究方案 | 第34-48页 |
|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计算环境和计算软件 | 第34-36页 |
| ·计算环境 | 第34-35页 |
| ·计算软件 | 第35-36页 |
| ·分子动力学计算的实现 | 第36-38页 |
| ·坐标文件 | 第36-37页 |
| ·控制文件 | 第37页 |
| ·势函数文件 | 第37-38页 |
| ·丁二腈势函数 | 第38-41页 |
| ·分子内相互作用 | 第39页 |
| ·分子间相互作用 | 第39-41页 |
| ·物理量的计算 | 第41-43页 |
| ·体系平衡的标志 | 第43-45页 |
| ·熔点的确定方法 | 第45-46页 |
| ·序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3章 临界晶胚法计算金属的固/液界面能 | 第48-75页 |
| ·过冷熔体中的晶胚演化行为 | 第49-56页 |
| ·计算模型 | 第49-51页 |
|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晶胚演化 | 第51-53页 |
| ·给定半径晶胚的临界存留温度 | 第53-56页 |
| ·临界存留温度和临界晶胚半径的关系 | 第56页 |
| ·固/液界面能的计算 | 第56-65页 |
| ·平衡熔点 | 第57-58页 |
| ·Gibbs-Thomson 系数 | 第58-59页 |
| ·最大过冷度 | 第59-61页 |
| ·熔化熵 | 第61-63页 |
| ·固/液界面能 | 第63-64页 |
| ·Turnbull 系数 | 第64-65页 |
| ·固/液界面能各向异性 | 第65-74页 |
| ·不同晶面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66页 |
| ·计算模型 | 第66-68页 |
| ·不同形状晶胚的演化 | 第68-72页 |
| ·固/液界面能各向异性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4章 毛细波动法计算金属的固/液界面能 | 第75-90页 |
| ·计算模型 | 第75-79页 |
|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体系演化 | 第79-82页 |
| ·体系生长演化行为 | 第79-81页 |
| ·体系熔化演化行为 | 第81-82页 |
| ·平衡熔点 | 第82-84页 |
| ·固液界面高度 | 第84-85页 |
| ·固/液界面能 | 第85-88页 |
| ·Cu 的固/液界面能 | 第85-87页 |
| ·Ni 的固/液界面能 | 第87-88页 |
| ·和临界晶胚法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88-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5章 毛细波动法计算丁二腈的固/液界面能 | 第90-99页 |
| ·计算模型 | 第91-92页 |
| ·计算过程 | 第92-96页 |
| ·平衡固液界面 | 第92-94页 |
| ·固液界面高度 | 第94-96页 |
| ·计算结果 | 第96-97页 |
| ·傅里叶变换 | 第96页 |
| ·固/液界面能 | 第96-97页 |
| ·计算体系尺寸的影响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 附录一 序参数计算程序 | 第109-116页 |
| 附录二 毛细波动法基本公式推导 | 第116-120页 |
| 附录三 获取固液界面高度程序 | 第120-12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