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引言 | 第15-22页 |
一、研究意义、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基本观点 | 第17-22页 |
第一章 智者大师圆融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2-40页 |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学背景 | 第23-30页 |
·逐渐成熟的佛学话语体系 | 第24-25页 |
·南北朝时期的诸师异说 | 第25-29页 |
·南北朝佛学统一的趋势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天台宗的法统传承 | 第30-34页 |
·作为天台初祖的龙树 | 第30-31页 |
·慧文 | 第31-32页 |
·慧思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智者大师的生平及著述 | 第34-38页 |
·智者大师生平 | 第34-37页 |
·智者大师著述 | 第37-38页 |
总结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法华经》及其对智者大师的影响 | 第40-52页 |
第一节 《法华经》的传译与旨趣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法华经》之“开方便门” | 第43-48页 |
·《法华经》的方便门 | 第43-46页 |
·“会三归一”对智者大师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三节 《法华经》之“示真实相” | 第48-51页 |
·《法华经》的实相论 | 第48-49页 |
·《法华经》实相论对智者大师的影响 | 第49-51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智者大师形而上学体系的形成 | 第52-246页 |
第一节 智者一念三千的形成:从“缘起性空”到“本性具足” | 第52-187页 |
·龙树缘起性空论 | 第55-87页 |
·部派佛教——缘起性空的破斥对象 | 第57-67页 |
·性空义 | 第67-75页 |
·缘起义 | 第75-79页 |
·缘起性空与一念三千 | 第79-87页 |
·中土般若学实相论 | 第87-124页 |
·鸠摩罗什毕竟空实相论 | 第88-102页 |
一、罗什对无自性空的阐释 | 第90-96页 |
二、罗什之毕竟空实相 | 第96-100页 |
三、毕竟空实相与一念三千 | 第100-102页 |
·僧肇不真空实相论 | 第102-124页 |
一、僧肇之不真空实相及道家思想的渗入 | 第104-122页 |
二、不真空实相与一念三千 | 第122-124页 |
·道生佛性实相论 | 第124-135页 |
·道生与《涅槃经》 | 第125-129页 |
·道生之佛性实相论 | 第129-133页 |
·佛性实相与一念三千 | 第133-135页 |
·《华严经》的互摄互入说 | 第135-146页 |
·《华严经》的传译 | 第135-136页 |
·《华严经》的互摄互入说 | 第136-144页 |
·“互摄互入”与一念三千 | 第144-146页 |
·慧思及地、摄论师对智者的影响 | 第146-154页 |
·《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问 | 第147-148页 |
·慧思的禅学思想 | 第148-151页 |
·慧思及地、摄论师对智者的影响 | 第151-154页 |
·智者的一念三千说 | 第154-183页 |
·一念三千各理论要件的由来 | 第155-160页 |
一、实相论平台的由来 | 第155-158页 |
二、性具思想的由来 | 第158-160页 |
三、圆融互即的由来 | 第160页 |
·一念三千说 | 第160-179页 |
一、一念三千的理论平台 | 第161-164页 |
二、一念三千的理论建构 | 第164-176页 |
三、性具实相说的本质 | 第176-179页 |
·性具善恶说 | 第179-183页 |
总结上 | 第183-187页 |
第二节 智者三谛圆融的形成:从“二谛双非”到“三谛圆融” | 第187-246页 |
·龙树二谛义 | 第189-196页 |
·中国般若学的二谛义 | 第196-211页 |
·僧肇二谛中道义 | 第197-201页 |
·道生二谛相即义 | 第201-204页 |
·三论师于教二谛义 | 第204-211页 |
·慧文一心三智义 | 第211-217页 |
·《法华经》会三归一义 | 第217-221页 |
·智者圆融三谛义 | 第221-242页 |
·三谛圆融之理论前奏 | 第222-225页 |
·三谛圆融之理论建构 | 第225-236页 |
一、“三谛”概念的出处 | 第225-228页 |
二、一心三观 | 第228-232页 |
三、三谛圆融 | 第232-236页 |
·三谛圆融的本质 | 第236-242页 |
总结下 | 第242-246页 |
第四章 智者大师的判教思想 | 第246-271页 |
第一节 慧观的判教思想 | 第248-252页 |
·慧观之判教 | 第248-251页 |
·慧观判教的依据 | 第251-252页 |
第二节 南三北七之判教 | 第252-258页 |
·南方三系之判教 | 第253-255页 |
·北方七系之判教 | 第255-258页 |
第三节 智者的判教思想 | 第258-269页 |
·大台四释与五重玄义 | 第259-261页 |
·五时教 | 第261-264页 |
·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 | 第264-269页 |
总结 | 第269-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271-284页 |
致谢 | 第284-286页 |
个人简历 | 第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