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研究动机及相关说明 | 第8-12页 |
研究动机 | 第8-9页 |
相关说明 | 第9-12页 |
第一章 国防文化运动的开展与美术发展——文化备战时期(1936-1937) | 第12-48页 |
第一节 内外兼顾的文艺政策 | 第12-15页 |
一、确立 | 第12-13页 |
二、运作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美术价值观的论争 | 第15-20页 |
一、“谐和”与“战斗”美术思潮之争 | 第15-17页 |
二、国民政府内部美术观之争 | 第17-20页 |
第三节 美术的运作及保障措施 | 第20-27页 |
一、中国美术会 | 第20-22页 |
二、中华全国美术研究学会 | 第22-23页 |
三、保障措施 | 第23-27页 |
第四节 美术事业的发展 | 第27-48页 |
一、美术教育 | 第30-39页 |
二、美术研究 | 第39-41页 |
三、美术展览 | 第41-48页 |
第二章 抗日美术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抗战前期(1938-1940) | 第48-107页 |
第一节 对外的文艺政策 | 第48-51页 |
一、确立 | 第48-49页 |
二、运作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抗日美术统一战线的形成与运作及保障措施 | 第51-73页 |
一、抗日美术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与基础 | 第51-52页 |
二、政治部第三厅 | 第52-59页 |
三、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 | 第59-63页 |
四、战区美术活动 | 第63-66页 |
五、保障措施 | 第66-73页 |
第三节 “平时”美术观的确立与美术统一战线的破灭 | 第73-91页 |
一、“平时”美术的实质与现实需求 | 第73-81页 |
二、“平时”美术的确立 | 第81-84页 |
三、抗日美术统一战线的破灭 | 第84-91页 |
第四节 美术事业的发展 | 第91-107页 |
一、美术教育 | 第93-102页 |
二、美术研究 | 第102-103页 |
三、美术展览 | 第103-107页 |
第三章 不同美术阵营的形成——抗战后期(1941-1945) | 第107-136页 |
第一节 内外并进的文艺政策 | 第107-111页 |
一、确立 | 第107-109页 |
二、运作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美术的运作及保障措施 | 第111-121页 |
一、中华全国美术会 | 第111-115页 |
二、中国美术学院(重庆) | 第115-116页 |
三、抗战美术制作管理委员会 | 第116-117页 |
四、保障措施 | 第117-121页 |
第三节 美术事业的发展 | 第121-136页 |
一、美术教育 | 第123-128页 |
二、美术研究 | 第128-132页 |
三、美术展览 | 第132-136页 |
总结 三民主义文艺政策的实质及其影响下的美术精神 | 第136-146页 |
第一节 三民主义文艺政策的实质与内涵 | 第136-141页 |
一、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 第136-138页 |
二、三民主义写实主义 | 第138-141页 |
三、三民主义形式主义 | 第141页 |
第二节 美术的精神 | 第141-146页 |
一、战斗性 | 第141-143页 |
二、民生性 | 第143-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0页 |
附录 | 第150-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