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职业学校教育目标 | 第10页 |
·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大纲 | 第10-11页 |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第2章 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基本理论 | 第14-19页 |
·情境的含义 | 第14页 |
·教学情境的含义 | 第14页 |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 第14-16页 |
·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第17页 |
·最近发展区原理 | 第17-19页 |
第3章 国内外情境设置研究状况综述 | 第19-22页 |
·国外情境设置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国内外情境设置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第4章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 第22-37页 |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原则 | 第22-24页 |
·诱发性原则 | 第22页 |
·真实性原则 | 第22页 |
·接近性原则 | 第22页 |
·合作性原则 | 第22-23页 |
·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 | 第23页 |
·层次性原则 | 第23页 |
·专业性原则 | 第23页 |
·趣味性原则 | 第23-24页 |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特征 | 第24-26页 |
·基于生活 | 第24页 |
·注重形象性 | 第24-25页 |
·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 第25页 |
·内含问题 | 第25页 |
·溶入情感 | 第25页 |
·重视与专业的联系 | 第25-26页 |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方法 | 第26-30页 |
·设置与实际生活相关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 第26-27页 |
·设置与专业相关的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专业学习 | 第27-28页 |
·设置类比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旧知识向新知识产生迁移 | 第28-29页 |
·设置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 第29页 |
·设置疑惑陷阱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 第29-30页 |
·设置动态的数学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 第30页 |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误区 | 第30-35页 |
·脱离实际的数学教学情境 | 第31页 |
·形式化的数学教学情境 | 第31-32页 |
·虚假的数学教学情境 | 第32页 |
·缺乏情感的数学教学情境 | 第32-33页 |
·“猜谜”式的数学教学情境 | 第33页 |
·“电灌”式的数学教学情境 | 第33-34页 |
·“伪专业”的数学教学情境 | 第34-35页 |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作用 | 第35-37页 |
·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35页 |
·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把握所学知识 | 第35-36页 |
·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有利于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 第36页 |
·设置数学教学情境能够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与教师产生共感,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 | 第36-37页 |
第5章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研究案例 | 第37-43页 |
·“棱柱的概念与性质”的教学案例分析 | 第37-39页 |
·“弧度制”的教学案例分析 | 第39-41页 |
·“正弦定理”的教学案例分析 | 第41-43页 |
第6章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效果的调查研究 | 第43-52页 |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效果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方案 | 第43-44页 |
·调查研究的目的 | 第43页 |
·调查研究的对象 | 第43-44页 |
·调查研究的步骤 | 第44页 |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效果的研究分析 | 第44-50页 |
·对高职部数学教师和11级学生的先期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 | 第44-47页 |
·对设置数学教学情境实验数据的分析 | 第47-49页 |
·对实验组学生实验后的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 | 第49-50页 |
·对实验组学生实验后的个人访谈的分析 | 第50页 |
·对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效果的研究的结论 | 第50-51页 |
·对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效果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一:教师调查问卷 | 第55-58页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1 | 第58-60页 |
附录三:学生调查问卷2 | 第60-62页 |
附录四:访谈提纲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