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前言 | 第9-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3、综合评述 | 第14页 |
(三) 本课题研究思路、方法、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课题研究的目标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二、习惯概述及小学生良好习惯的结构模型 | 第16-26页 |
(一) 习惯及良好习惯的内涵 | 第16-18页 |
1、习惯的界定 | 第16页 |
2、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分类 | 第16-18页 |
(二)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结构模型 | 第18-22页 |
1、习惯的认知要素 | 第18-19页 |
2、习惯的情感要素 | 第19-20页 |
3、习惯的行为要素 | 第20-22页 |
(三) 小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规律及特点 | 第22-26页 |
1、精神分析的视角 | 第22-23页 |
2、行为主义的视角 | 第23-24页 |
3、人本主义的视角 | 第24-26页 |
三、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26-32页 |
(一) 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 | 第26-28页 |
1、待人接物态度蛮横 | 第26-27页 |
2、生活做事习惯不好 | 第27页 |
3、学习创新能力较差 | 第27-28页 |
(二) 小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 第28-32页 |
1、家庭因素 | 第28-29页 |
2、学校因素 | 第29-30页 |
3、社会因素 | 第30页 |
4、个体因素 | 第30-32页 |
四、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要素及策略 | 第32-44页 |
(一) 影响小学生习惯形成要素 | 第32-37页 |
1、个体 | 第33-34页 |
2、家庭 | 第34-35页 |
3、学校 | 第35-36页 |
4、社会 | 第36页 |
5、文化 | 第36-37页 |
(二)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分析 | 第37-44页 |
1、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健康的人文环境 | 第37-38页 |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爱 | 第38页 |
3、重视榜样作用、合理奖励 | 第38-39页 |
4、家庭教育的几个要点 | 第39-41页 |
5、生命教育与价值引导的重要 | 第41-42页 |
6、改变教育和评估方式 | 第42-44页 |
五、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课程设计 | 第44-64页 |
(一) 课程目标 | 第44-46页 |
1、让学生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 第44-45页 |
2、增强学生对良好习惯的情感体验 | 第45-46页 |
3、促进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行为习惯 | 第46页 |
(二) 课程内容及框架 | 第46-60页 |
1、小学低年级(1、2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模块 | 第46-50页 |
2、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模块 | 第50-55页 |
3、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模块 | 第55-60页 |
(三) 课程实施 | 第60-62页 |
1、提高针对性 | 第60-61页 |
2、促成多样化 | 第61页 |
3、课程正规化 | 第61页 |
4、避免表层化 | 第61-62页 |
5、非指导性教学 | 第62页 |
(四) 课程评价 | 第62-64页 |
1、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 第62-63页 |
2、定期收集家长反馈 | 第63页 |
3、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