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分子遗传学论文

DNA损伤应答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48页
 1. 蛋白质组学简介第13-14页
 2. 质谱技术第14-22页
   ·生物质谱离子化技术第14-16页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第14-15页
     ·电喷雾电离第15-16页
   ·质谱仪的种类第16-22页
     ·离子阱和四级杆质量分析器第17-19页
     ·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和与其相关的串联质谱仪第19-21页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和Orbitrap质量分析器第21-22页
 3. 分离技术第22-26页
   ·高压液相色谱技术第23页
   ·反相色谱技术第23-24页
   ·多维液相分离技术第24-25页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第25页
   ·静电排斥亲水相互作用色谱第25-26页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第26页
 4. 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第26-29页
   ·自下而上(Bottom-Up)分析策略第27-28页
   ·自上而下(Top-Down)分析策略第28-29页
 5. 定量蛋白质组学第29-35页
   ·化学反应标签法第29-32页
   ·稳定同位素代谢整合法第32-34页
   ·非标记定量法第34-35页
 6.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第35-46页
   ·磷酸化蛋白和肽段的亲和富集法第36-42页
     ·免疫亲和层析富集法第37-38页
     ·固定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技术第38-39页
     ·二氧化钛层析技术第39-40页
     ·SIMAC技术第40-41页
     ·磷酸钙沉淀法第41-42页
   ·化学衍生法第42页
   ·各种富集方法之间比较第42-43页
   ·串联质谱的磷酸化肽段测序第43-46页
     ·碰撞诱导碎裂(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CID)第44页
     ·电子捕获碎裂(Electron capture dissociation,ECD)第44-45页
     ·电子转移碎裂(Electron transfer dissociation,ETD)第45-46页
 7. DNA错配修复及DNA损伤应答第46-48页
第二章 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磷酸化肽段分离的比较第48-79页
 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48-49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9-58页
   ·细胞培养及肽段样品制备第49页
   ·蛋白浓度测定第49-50页
   ·酶解肽段的C18反相色谱柱脱盐第50页
   ·IMAC填料制备及磷酸化肽段富集方法第50-51页
   ·SCX分离磷酸化肽段第51-52页
   ·HILIC分离磷酸化肽段第52-53页
   ·ERLIC分离磷酸化肽段第53-55页
     ·ERLIC-nV分离磷酸化肽段第53-54页
     ·ERLIC-V分离磷酸化肽段第54-55页
   ·ZiptipC18脱盐第55-56页
   ·RPLC-MS/MS质谱分析第56-57页
   ·质谱数据分析第57页
   ·磷酸化基序分析第57-58页
   ·磷酸化蛋白网络分析第58页
 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58-77页
   ·实验策略第58-59页
   ·四种HPLC方法的色谱图第59-61页
   ·四种HPLC方法鉴定的磷酸化肽段数目第61-62页
   ·磷酸化位点分布比较第62-63页
   ·磷酸化肽段和非磷酸化肽段分布比较第63-65页
   ·多磷酸化肽段分布比较第65-67页
   ·四种HPLC方法对磷酸化肽段分离能力的比较第67-69页
   ·四种HPLC方法正交性比较第69-71页
   ·GO(gene ontology)分析第71-72页
   ·磷酸化基序分析第72-75页
   ·鉴定出的磷酸化蛋白在DNA损伤应答网络中的分析第75-77页
 4. 小结第77-79页
第三章 DNA损伤应答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第79-114页
 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79-80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80-90页
   ·细胞培养第80页
   ·流式细胞仪分析第80-81页
   ·DNA片断分析第81页
   ·SILAC培养基配制及标记细胞第81-82页
   ·MNNG刺激细胞及蛋白样品制备第82页
   ·细胞核蛋白样品制备第82-83页
   ·蛋白浓度测定第83-84页
   ·Western Blot第84-85页
   ·蛋白胰酶消化第85页
   ·酶解肽段的C18反相色谱柱脱盐第85页
   ·IMAC填料制备及磷酸化肽段富集方法第85-87页
   ·HILIC分离肽段第87-88页
   ·RPLC-MS/MS质谱分析第88-89页
   ·数据库搜索第89页
   ·定量数据分析第89-90页
   ·STRING分析第90页
   ·NetworKIN分析第90页
 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90-111页
   ·MNNG刺激后细胞状态分析第90-92页
   ·实验策略第92-94页
   ·定量蛋白质组数据概况第94-96页
   ·TK6细胞中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第96-102页
   ·TK6细胞中已定量磷酸化蛋白上游激酶预测第102-105页
   ·TK6细胞中的核质穿梭蛋白第105-106页
   ·TK6和MT1蛋白质组定量数据比较第106-108页
   ·在TK6和MT1细胞中均存在定量信息的蛋白分析第108-111页
 4. 小结第111-114页
总结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3页
中英文对照表第133-134页
附表1第134-148页
附表2第148-15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鼠Miwi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特异表达的调控机制
下一篇:以活细胞为平台可控合成生物检测标记物—半导体荧光量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