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品特戏剧伦理主题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绪论 | 第14-39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35页 |
一、艺术家哈罗德·品特生平及创作概述 | 第14-20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三、国外研究综述 | 第27-35页 |
第二节 论文研究重点、方法、意义 | 第35-39页 |
一、论文的研究重点 | 第35-36页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三、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7-39页 |
第一章 品特的婚姻剧:解构婚姻伦理 | 第39-60页 |
第一节 婚外情之源 | 第39-46页 |
一、《背叛》:自由意志与“激情之爱” | 第39-42页 |
二、《情人》:自由意志与幽会游戏 | 第42-44页 |
二、《背叛》:理性意志与杰瑞归家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婚外情之痛 | 第46-53页 |
一、《风景》:“内心独白”与情感疏离 | 第46-51页 |
二、《风景》:达夫的出轨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婚外情之思 | 第53-58页 |
一、《情人》:“荒诞”或“真实” | 第53-57页 |
二、《背叛》:“导致”或“抑制”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二章 品特的亲子剧:解构家庭伦理 | 第60-85页 |
第一节 《回家》:失衡的家庭伦理 | 第60-70页 |
一、露丝的身份诉求 | 第60-64页 |
二、无“家”可归的露丝 | 第64-70页 |
第二节 《一夜不归》中的桎梏与困境 | 第70-75页 |
一、母爱的桎梏 | 第70-73页 |
二、儿子阿尔伯特的困境 | 第73-75页 |
第三节 《月光》中的亲子情 | 第75-84页 |
一、疏离的父子亲情 | 第76-80页 |
二、“月光”下的布里奇特:祈盼与失落 | 第80-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三章 “道义在哪里?”:品特戏剧的道德追问 | 第85-106页 |
第一节 品特的道德追问 | 第85-88页 |
一、品特的新身份:社会活动家 | 第86-87页 |
二、从“为我自己写作”到“文以载道” | 第87-88页 |
第二节 《饯行酒》中的自我选择 | 第88-96页 |
一、“审讯室”、“审讯者”及“权力至上” | 第90-92页 |
二、“自我”与“强势自我”的选择 | 第92-94页 |
三、“强势自我”背后的孤独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山地语言》:难以阻隔的伦理亲情 | 第96-104页 |
一、语言暴力 | 第96-98页 |
二、“画外音”的伦理含义 | 第98-102页 |
三、母亲“沉默”的意蕴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入土难安:历史创伤的当代危机 | 第106-131页 |
第一节 “我们为谁而战,为什么要战?” | 第106-111页 |
一、《战争》:反战“檄文”诗集 | 第106-110页 |
二、《死亡》:逝者尊严的索求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归于尘土》:“宏大”视阙下的个体伤痛 | 第111-116页 |
一、《阿尔伯特·斯皮尔:与真理的较量》的互文 | 第112-114页 |
二、贝西·K“丧女之痛”的互文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瑞贝卡的梦魇 | 第116-123页 |
一、瑞贝卡的情感之殇 | 第117-118页 |
二、瑞贝卡的往事回述 | 第118-123页 |
第四节 无法实现的身份重构 | 第123-129页 |
一、瑞贝卡的“情史”回述 | 第123-126页 |
二、“两个现实,两个时间点” | 第126-129页 |
小结 | 第129-131页 |
结语 | 第131-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0页 |
附录:本文作者自译的哈罗德·品特作品 | 第140-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2-163页 |
后记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