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有机化合物的风险评价 | 第12-16页 |
·化合物的环境风险评价 | 第13-14页 |
·化学毒性数据极大欠缺 | 第14-15页 |
·化学品毒性试验研究 | 第15-16页 |
·国外相关工作 | 第16页 |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 | 第16-23页 |
·构效关系模型构建原理/方法 | 第16-18页 |
·QSAR关系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分子结构描述符 | 第21-23页 |
·QSAR模型的数学算法及表征 | 第23-28页 |
·QSAR模型的数学算法 | 第23-26页 |
·QSAR模型的表征 | 第26-28页 |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的进展与应用 | 第28-35页 |
·QSAR在化学品渗透性和水生毒性预测中的应用 | 第28-33页 |
·QSAR在化学品管理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QSAR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 第34-3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基团拆分与结构校正改进有机物水生毒性QSAR模型 | 第38-52页 |
·前言 | 第38-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实验数据 | 第39页 |
·基团拆分 | 第39-40页 |
·回归方法及误差分析 | 第40-41页 |
·模型建立方法 | 第41-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模型I | 第43页 |
·模型II | 第43-45页 |
·模型III | 第45-46页 |
·模型IV | 第46-47页 |
·模型V | 第47-50页 |
·模型比较 | 第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有机物水生抑制毒性QSAR模型比较研究 | 第52-70页 |
·前言 | 第52-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7页 |
·实验数据 | 第53-54页 |
·分子描述符 | 第54页 |
·描述符的含义 | 第54页 |
·回归方法 | 第54-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基团划分 | 第57-59页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59-60页 |
·偏最小二乘法模型 | 第60-62页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62-67页 |
·模型比较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N取代氟乙酰胺急性毒性的3D-QSAR模型研究 | 第70-80页 |
·引言 | 第70-71页 |
·数据与方法 | 第71-73页 |
·N取代氟乙酰胺的分子结构与其急性毒性 | 第71页 |
·构象优化 | 第71页 |
·分子叠合 | 第71-72页 |
·COMFA和COMSIA方法 | 第72-73页 |
·3D-QSAR模型的测试和统计分析 | 第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9页 |
·COMFA分析 | 第73-76页 |
·COMSIA分析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苯胺类化合物联合急性毒性评价与预测 | 第80-94页 |
·前言 | 第80-81页 |
·实验部分 | 第81-85页 |
·设备与材料 | 第81-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联合毒性评价方法 | 第83-8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5-93页 |
·鱼体敏感度检测 | 第85页 |
·化合物单一毒性的测定 | 第85-86页 |
·苯胺类化合物的联合毒性及评价 | 第86-91页 |
·苯胺类化合物的联合毒性预测 | 第91-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化合物皮肤渗透性2D-QSAR预测模型比较研究 | 第94-104页 |
·前言 | 第94-95页 |
·实验部分 | 第95-98页 |
·实验数据 | 第95页 |
·分子描述符 | 第95-9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7-98页 |
·QSPR模型建立 | 第98-99页 |
·K-均值聚类 | 第98页 |
·多元线性回归法 | 第98页 |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 第98-9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2页 |
·样本集划分 | 第99页 |
·STEPWISE MLR预测模型 | 第99-101页 |
·PLS预测模型 | 第101-102页 |
·模型比较分析 | 第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化合物皮肤渗透性HQSAR模型研究 | 第104-115页 |
·前言 | 第104-105页 |
·实验部分 | 第105-108页 |
·实验数据 | 第105-106页 |
·QSPR模型建立 | 第106-107页 |
·HQSAR模型建立 | 第107-10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3页 |
·样本集划分 | 第108页 |
·QSAR预测模型 | 第108-109页 |
·HQSAR预测模型 | 第109-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20页 |
·结论 | 第115-1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展望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40页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0-142页 |
附件I 824 种有机化合物水生毒性实验及模型预测值 | 第142-161页 |
附件II 化合物训练集、验证集和预测集CAS号分配表 | 第161-164页 |
附件III 84 种化合物皮肤渗透性预测模型16 种重要描述符的数值 | 第164-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