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绪论 | 第6-12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6-7页 |
二、 学术界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耿定向与李贽生平简介 | 第12-54页 |
第一节 学者与官僚耿定向 | 第12-37页 |
一、 青少年生活与教育 | 第12-13页 |
二、 接触良知之学 | 第13-16页 |
三、 督学南京,挽士习,正人心 | 第16-21页 |
四、 仕途沉浮,为学不辍 | 第21-26页 |
五、 关于张居正的是非纠葛 | 第26-31页 |
六、 耿定向与言官及东林士人的矛盾 | 第31-35页 |
七、 晚年整理学术 | 第35-37页 |
第二节 追求性命之道的李贽 | 第37-54页 |
一、 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与教育 | 第37-41页 |
二、 仕宦之苦 | 第41-43页 |
三、 两京求道 | 第43-47页 |
四、 性命之道与为政之道 | 第47-54页 |
第二章 耿定向与李贽论争始末 | 第54-85页 |
第一节 论争前奏:“天台重名教,卓吾识真机” | 第54-56页 |
第二节 论争第一阶段:规劝与辩解 | 第56-61页 |
一、 孔子之术 | 第56-57页 |
二、 关于佛道出世之说 | 第57-58页 |
三、 论“淡” | 第58-59页 |
四、 谈“不容已” | 第59-61页 |
第三节 论争第二阶段:批评与不满 | 第61-66页 |
一、 子弟教育问题 | 第61-62页 |
二、 《译异编》相关 | 第62-63页 |
三、 论争的激化的关键:邓豁渠与《南询录》事件 | 第63-66页 |
第四节 论争第三阶段:意气之争 | 第66-77页 |
一、 “狎妓”风波 | 第66-69页 |
二、 关于“好察迩言” | 第69-71页 |
三、 剃发事件 | 第71-74页 |
四、 对历史人物的是非评价 | 第74-77页 |
五、 抨击“假道学” | 第77页 |
第五节 论争的结果:决裂与和解 | 第77-85页 |
一、 公开决裂:《焚书》刊行 | 第77-80页 |
二、 走向和解——两舍则两从 | 第80-85页 |
第三章 耿李论争相关问题分析 | 第85-130页 |
第一节 从耿李论争看明代中后期道德与性命之学的分离 | 第85-101页 |
一、 耿李论争中道德与性命的矛盾 | 第85-87页 |
二、 王阳明:道德之学与性命之学的融合 | 第87-91页 |
三、 王龙溪:性命之学对道德之学的超越 | 第91-96页 |
四、 邓豁渠:性命之学对道德之学的背离 | 第96-101页 |
第二节 真与善的冲突与调和——李贽和耿定向关于情欲的论争 | 第101-113页 |
一、 李贽和耿定向对于情欲问题的态度 | 第101-104页 |
二、 从耿李论争的事实看真与善的冲突 | 第104-110页 |
三、 从耿李论争的和解看真与善的冲突与调和 | 第110-113页 |
第三节 何心隐之狱与耿李论争——兼论泰州学派的狂侠精神 | 第113-130页 |
一、 耿定向与何心隐的交往 | 第113-118页 |
二、 耿定向对何心隐的态度 | 第118-122页 |
三、 李贽论何心隐 | 第122-123页 |
四、 泰州学派的狂侠精神极其意义 | 第123-130页 |
结论 | 第130-133页 |
附录:耿定向与李贽生平、著述简表 | 第133-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