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基础 | 第17-27页 |
·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资源型城市 | 第17-18页 |
·资源枯竭型城市 | 第18-19页 |
·经济转型发展 | 第19-20页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 第20-21页 |
·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资源禀赋理论 | 第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4页 |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24-25页 |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1)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25-26页 |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 第26页 |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 第26-27页 |
3 枣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枣庄资源型城市的兴起与经济发展现状 | 第27-33页 |
·以煤兴市,近代工业经济兴起较早 | 第27-28页 |
·基本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为主的三大产业结构 | 第28-29页 |
(1)煤炭工业仍是重要产业 | 第28页 |
(2)发展煤化工企业取得一定成效 | 第28页 |
(3)发展新材料产业规模初现 | 第28-29页 |
·以旅游为中心的第三产业方兴未艾 | 第29-31页 |
(1)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硬件设施 | 第29页 |
(2)旅游业迅速崛起 | 第29-30页 |
(3)商业蓬勃发展 | 第30-31页 |
(4)交通运输网逐步完善 | 第31页 |
·“五区一市”发展方向各有特色 | 第31-33页 |
·枣庄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3-37页 |
·煤炭资源不断减少,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 第33-34页 |
·重工业所占比重大,轻工业发展不足 | 第34-35页 |
·工业产业链短,产品加工程度低,经济效益低 | 第35-36页 |
·局部地区生态脆弱,居住环境恶化 | 第36-37页 |
·枣庄市经济发展转型的优势条件分析 | 第37-41页 |
·独特的旅游资源 | 第37-39页 |
(1)湿地、榴园、温泉、裂谷、森林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 第37-38页 |
(2)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大,文化旅游资源蜚声海内外 | 第38页 |
(3)深厚的近代工业历史 | 第38页 |
(4)灿烂的历史文化 | 第38-39页 |
·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 | 第39页 |
(1)优越的自然条件 | 第39页 |
(2)较好的区位条件 | 第39页 |
·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 第39-40页 |
·较好的发展软环境 | 第40-41页 |
(1)国家政策的扶持 | 第40页 |
(2)山东省政策的倾斜 | 第40-41页 |
(3)枣庄市有效的落实 | 第41页 |
4 枣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途径选择 | 第41-54页 |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借鉴 | 第41-45页 |
·国外模式 | 第41-44页 |
(1)美国休斯敦—产业链延伸模式 | 第41-42页 |
(2)日本北九州—新型产业植入模式 | 第42-43页 |
(3)德国鲁尔区—新主导产业扶持模式 | 第43-44页 |
·国内模式 | 第44-45页 |
(1)山东东营模式 | 第44页 |
(2)河南焦作模式 | 第44-45页 |
·枣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 | 第45-54页 |
·进一步打好农业基础,建设现代化农业地域生产综合体 | 第45-46页 |
(1)利用地域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农业 | 第45页 |
(2)推广良种化,实现产品优质化 | 第45-46页 |
(3)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 | 第46页 |
(4)实施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安全化、绿色化 | 第46页 |
·优化工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 | 第46-49页 |
(1)优化工业结构 | 第47页 |
(2)建设三大工业基地 | 第47-48页 |
(3)形成四大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 | 第48-49页 |
·以旅游、物流、文化产业为中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49-53页 |
(1)复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 第50-51页 |
(2)依托交通优势,构筑发达的物流体系和完善的商贸体系 | 第51-53页 |
·发展环境治理工程,打造宜居城市 | 第53-54页 |
5 枣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基本保障措施 | 第54-60页 |
·搞好转型发展的综合规划,设立专门的转型发展领导机构 | 第54页 |
·搞好转型发展的综合规划 | 第54页 |
·设立专门的转型发展领导机构 | 第54页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54-57页 |
·为广大市民创建安居工程 | 第55页 |
·加强就业扶持工作 | 第55-56页 |
(1)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居民素质 | 第55-56页 |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网络信息平台 | 第56页 |
(3)加强就业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工作岗位 | 第56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6-57页 |
·应逐步加大转型发展有关行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 第57-58页 |
·财政渠道融资政策 | 第57页 |
·政策性银行融资政策 | 第57页 |
·资本市场融资政策 | 第57-58页 |
·引进转型发展亟需的专业人才 | 第58页 |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58-59页 |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 第58页 |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 第58-59页 |
·进一步创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