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综述与评价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计划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7-20页 |
·山地及山地旅游 | 第17-18页 |
·山地旅游资源 | 第18-20页 |
·主要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0-21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区位理论 | 第21-22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3 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形成的环境基础及基本特点 | 第23-34页 |
·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的环境基础 | 第25-28页 |
·自然环境基础 | 第25-27页 |
·人文社会基础 | 第27-28页 |
·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与优势 | 第28-34页 |
·文化灿烂,知名度高 | 第28页 |
·自然风光旖旎,具度假消夏之功能 | 第28-29页 |
·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 | 第29页 |
·区位好,便于开发利用 | 第29-30页 |
·山势高度与旅游资源质量呈正相关 | 第30页 |
·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鲁中南山地与胶东丘陵 | 第30-34页 |
4 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34-37页 |
·注重自然风光的开发利用 | 第34页 |
·名山开发投入较多 | 第34-35页 |
·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 第35页 |
·注意了开发与保护的结合 | 第35页 |
·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第35-36页 |
·开发成熟程度以鲁中西北部和胶东地区最高 | 第36-37页 |
5 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一般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 | 第37页 |
·区域特色有待进一步突出 | 第37-38页 |
·部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结合不够 | 第38页 |
·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居民利益存在矛盾 | 第38页 |
·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期规划重视程度不够 | 第38-39页 |
6 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重点 | 第39-50页 |
·开发的原则 | 第39-40页 |
·突出山地旅游主题的原则 | 第39页 |
·因地制宜,注重地方特色的原则 | 第39页 |
·多层次开发的原则 | 第39页 |
·利益共享的原则 | 第39页 |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 第39-40页 |
·开发的思路与方向 | 第40页 |
·山地旅游资源分类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 | 第40-50页 |
·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 | 第40-43页 |
·地质公园(含古生物与地质构造)的开发利用 | 第43-46页 |
·主题公园的开发利用 | 第46-47页 |
·山地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47-50页 |
7 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 第50-53页 |
·做好与完善山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实现开发的科学与合理化 | 第50页 |
·不断加大对山地旅游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保障开发有较充足的资金 | 第50-51页 |
·加强山地旅游人才的培养,保障经营管队伍的高素质 | 第51页 |
·强化开发社区参与,实现相关方利益共享 | 第51-52页 |
·加大宣传与管理力度,实现山地旅游资源全民保护 | 第52-53页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