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7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第18-20页 |
·概念的内涵 | 第18-19页 |
·概念的外延 | 第19-20页 |
·创造力与创新特质研究 | 第20-21页 |
·国外学者“创造力”研究 | 第20-21页 |
·国内学者“创新特质”研究 | 第21页 |
·人才素质模型研究 | 第21-23页 |
·素质的定义及素质模型 | 第21-22页 |
·各类科技人才素质模型 | 第22-23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 | 第23页 |
·科技人才评价指标研究 | 第23-24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培养建议 | 第24-27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 第24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建议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构成的理论分析 | 第27-39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及评价指标的共同特征与启示 | 第28-30页 |
·从素质、行为和成果进行认识与考察 | 第28页 |
·定性维度与定量维度相结合 | 第28-29页 |
·多层级的维度体系 | 第29页 |
·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体系构建的启示 | 第29-30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选取 | 第30-36页 |
·素质特征维度选取 | 第30-32页 |
·行为特征维度选取 | 第32-34页 |
·成果特征维度选取 | 第34-36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概念模型构建 | 第36-39页 |
·素质特征与行为特征的关系假设 | 第36页 |
·行为特征与成果特征的关系假设 | 第36-37页 |
·素质特征与成果特征的关系假设 | 第37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概念模型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9-65页 |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39-41页 |
·问卷设计 | 第39页 |
·问卷修改 | 第39-40页 |
·问卷发放 | 第40-41页 |
·特征维度信效度检验 | 第41-55页 |
·创新素质特征维度分析 | 第43-47页 |
·创新行为特征维度分析 | 第47-49页 |
·创新成果特征维度分析 | 第49-55页 |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第55-60页 |
·问卷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5-57页 |
·问卷结果方差分析 | 第57-60页 |
·模型分析 | 第60-65页 |
·模型参数估计 | 第60-62页 |
·模型修正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分析结果的运用 | 第65-71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的应用价值分析 | 第65-66页 |
·特征维度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基本内容来源 | 第65页 |
·特征维度是非通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实施方案的指导 | 第65-66页 |
·特征维度是认识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 | 第66页 |
·基于创新型人才特征维度的综合评价实施要点 | 第66-68页 |
·探索评价主体多元化,加强评价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 第66-67页 |
·根据不同类型指标,采用适当评价方法 | 第67-68页 |
·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异化评价 | 第68页 |
·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 第68-71页 |
·扫清管理体制障碍,改变过度行政化 | 第69页 |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形成梯队结构 | 第69页 |
·不同层次人才,采取不同开发与培养措施 | 第69-70页 |
·鼓励学术交流,激发创新观点 | 第70页 |
·包容个性,允许失败,优化创新时空条件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1-74页 |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2-73页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附录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维度要素调查问卷 | 第80-82页 |
附录二:方差分析中间过程的详细数值 | 第82-85页 |